中央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戰略安排,遼寧實現全面振興的必由路徑。法庫縣錨定建設“國內一流非金屬新材料產業基地”目標,加大資金、人才、項目整合力度。
7月10日,沈陽法庫非金屬新材料項目暨遼寧禾潤、潤森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項目竣工投產。“建設產業集聚區,構建產業生態圈”,法庫縣以更實的舉措、更快的速度、更堅定的意志推進更多“從0到1”的突破。

此次“沈陽非金屬新材料產業園”項目竣工投產儀式在沈陽法庫隆重舉行,標志著國內首個“非金屬新材料”產業園區實體化,也意味著遼寧法庫經濟開發區向提檔升級、產業集聚、形成技改生態鏈,打造國內一流非金屬新材料產業基地邁出關鍵一步。

新型原材料泛指具有傳統材料所不具備的優異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材料;或采用新技術(工藝,裝備),使傳統材料性能有明顯提高或產生新功能的材料。新型原材料產業發展快、應用廣,是世界各國爭相發展的產業“制高點”。其中,非金屬新材料產業屬于朝陽產業,市場規模超過萬億美元。目前,我國非金屬新材料在航天、軍工、電子等領域尚存在諸多卡脖子技術難題。為此,遼寧省將發展非金屬新材料產業規劃為重要發展戰略,沈陽市把法庫非金屬新材料產業園確定為全市十個重點龍頭企業配套園區之一。法庫縣規劃到“十四五”期末,傾力發展非金屬新材料產業到百億級規模,實現從傳統陶瓷產業向非金屬新材料產業轉型升級的華麗轉身。

此次竣工投產的兩個項目,占地面積65畝,廠房面積16000平米,項目年末達產3.5萬噸產品,預計2023年即可實現銷售盈利并上繳稅金。項目生產出的非金屬新材料產品將廣泛應用于航天軍工、海洋防腐、冶金化工、綠色建材、電子通信、新能源汽車、高溫涂層、5G封裝等高新技術領域。同時,法庫縣將加速構建非金屬新材料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發展體系,讓“原字號”產業煥發新春,助推沈陽市打造千億級非金屬新材料產業集群。


創新必須遵循規律,創新必重夯實基礎。2020年7月,遼寧省國家新型原材料基地建設工程中心牽頭組建了“遼寧新材料創新中心”,協同遼寧省輕工科學研究院,立足全省非金屬新材料產業基礎和優勢,研發出了以頁巖、陶土及其他固廢材料生產新型功能陶瓷顆粒,以國際領先的氨解法生產高端氮化硅粉體原料。圍繞環保型新型建材、功能類陶瓷基礎器件、陶瓷軸承和高端氮化硅陶瓷結構件為最終產品,搭建創新平臺、協同研發攻關、加快科技成果轉化、謀劃產業化項目,推動非金屬新材料產業延鏈、補鏈和強鏈。

法庫縣區位優越、生態優良、交通便捷,非金屬礦產資源豐富,陶瓷產業積淀雄厚,有“中國瓷谷”、“東北瓷都”的美譽,是東北地區最大的建陶主產區,具有發展非金屬新材料產業的先天優勢。近年來,落實遼寧省委省政府、沈陽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法庫縣聚焦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做優產業發展政策,改善營商環境,成為東北縣域地區投資條件優良、營商環境優越、外來客商滿意的投資興業佳選。此次非金屬新材料項目的竣工投產,將吸引更多創新型企業和高科技企業集聚法庫,形成發展合力,生成創新、創業、創造的生態圈。
丨編輯:張茗睿
原文始發于微信公眾號(沈陽廣電云盛京):國內首個非金屬新材料產業基地落地沈陽法庫——“從0到1”邁出關鍵一步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公眾號,點擊下方菜單欄左側“微信群”,申請加入交流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