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紀20年代KDP(KH2PO4)被發現以來,鐵電材料持續在世界范圍內引起廣泛關注,并在諸如陶瓷電容器、儲能器件、微波器件、超聲傳感器等領域引發了大量的研究與應用。鐵電材料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鈦酸鋇(BaTiO3)陶瓷,作為一種典型的高介電材料,BaTiO3被譽為"電子陶瓷工業的支柱",廣泛應用于多層共燒電容器(MLCC)中。然而,隨著電子元器件尺寸的進一步減小,由于傳統BaTiO3體系高頻下介電損耗較大及其固有的核殼尺寸效應,亟需研發新型高介低損的介質陶瓷體系。
?
通過引入有序化學組分誘導出極性微區,可以將傳統鐵電材料改性為弛豫鐵電材料。由于其獨特的納米微疇結構,弛豫鐵電材料一般具有較高介電常數及較低的介電損耗,在不同領域呈現出優異的綜合性能。迄今為止,主流的弛豫鐵電材料均為鈣鈦礦結構,其中無鉛環保的BaTiO3基弛豫鐵電材料雖然具有較高的電場誘導極化和較低的剩余極化,但受限于其高介電損耗等缺點,在實際生產應用中存在較大的限制。
?
圖一? 非鈣鈦礦構型的弛豫鐵電材料Bi6Ti5WO22的性能-結構-模擬計算示意圖
?
歷時四年,西安交通大學電信學部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周迪教授團隊通過非化學計量配比調節及等靜壓成型工藝,制備出具備高介電常數(εr~ 2200,與室溫下BaTiO3的介電常數相當),低介電損耗(tanδ ~ 10-3,比傳統BaTiO3低一個數量級,見圖一、圖二)的單相致密Bi6Ti5WO22陶瓷,室溫下其介電可調率為40%,優值因子高達240(遠高于(Ba,Sr)TiO3體系)。進一步通過原位高分辨率透射電子顯微鏡成功觀測到Bi6Ti5WO22陶瓷中的孿晶效應與極性微區和微應變,結合不同溫度下的中子粉末衍射精修結果和第一性原理密度泛函計算,首次驗證該組分為非鈣鈦礦構型的弛豫鐵電材料。并進一步解析了該組分的準確晶格結構,解釋了其高介電常數的來源與低損耗的成因。該工作不僅發現了一種全新的弛豫鐵電材料,為制備高容量電容器、微波可調器件提供了一種理想材料,并從其結構角度出發對介電性能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表征與理論分析,為后續研發新型高介低損弛豫鐵電材料提供了思路。
?
圖二 a為材料的電滯回線? b,c分別展示材料的介電常數與損耗隨頻率和溫度的變化
d為遠紅外光譜分析與THz頻段的介電表征??e顯示了材料所具備的介電可調特性
f材料介電可調優值與其它常見介電可調材料對比
?
近日,該研究結果以"非鈣鈦礦結構弛豫鐵電體中的超低損耗和高介電可調性"(Ultralow loss and high tunability in a non-perovskite relaxor ferroelectric)為題,在國際知名期刊《先進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在線發表。?西安交大電信學部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生李睿韜和青年教師徐諦明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電信學部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周迪教授為論文通訊作者。該工作中的第一性原理計算模擬由西安交大前沿院緱高陽研究員課題組完成。
?
論文鏈接:https://doi.org/10.1002/adfm.202210709
原文鏈接:http://news.xjtu.edu.cn/info/1004/190401.htm
來源:西安交大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公眾號,點擊下方菜單欄左側“微信群”,申請加入交流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