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大學劉如熹特聘教授及其研究團隊成員發表論文《Ceramic Rich Composite Electrolytes: An Overview of Paradigm Shift towards Solid Electrolytes for High?Performance Lithium-metal Batteries》于國際頂尖期刊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https://doi.org/10.1002/aenm.202402402
??聚合物陶瓷(polymer?in?ceramic; PIC)電解質的示意圖。
通過開發復合電解質,利用有機聚合物電解質與無機電解質之間的協同作用,來應對下一代固態鋰金屬電池(SSLMBs)面臨的挑戰。根據無機填料和有機聚合物的質量分數,復合電解質可分為“陶瓷-聚合物”(CIP)和“聚合物-陶瓷”(PIC)兩類,分別具有不同的結構和電化學特性。由于無機相在鋰離子傳導方面的穩定性和電化學特性優于有機相,采用富含鋰的活性填料作為PIC電解質中的無機相顯得更有前途。無機相在PIC電解質中維持主要的離子遷移通道,而有機相則通過粘合劑或宿主材料引入粘彈性。
?聚合物陶瓷(polymer?in?ceramic; PIC)電解質的鋰離子電池關鍵性能。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公眾號,點擊下方菜單欄左側“微信群”,申請加入交流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