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據財聯社報道,寧德時代將成為梅賽德斯-奔馳電動G級車的電池供應商。此前消息稱,奔馳將從2025年開始在其推出的電動版G-Class中采用一種新的高能量密度電池,該電池使用硅基陽極,能量密度比目前可用的同類電池高20-40%。知情人士告訴財聯社稱,該電池由寧德時代提供,負極材料則來自美加州初創公司、由特斯拉前工程師創立的Sila Nanotechnologies 。與目前市面上的電池相比,該電池的能量密度可提高20-40%,達到800 Wh/L以上,它將使未來的汽車可以在相同的空間中存儲更多的能量,從而顯著地增加續航里程。奔馳EQG概念車曾在2021年9月舉辦的慕尼黑車展上進行亮相,延續著燃油版標志性的方正外觀,電動版“大G”也提前收獲了不少粉絲。有港媒指出,奔馳EQG并非采用全新電動車平臺打造,而是以G-Class底盤為基礎改造而來。
據悉,奔馳EQG概念車將配備電動四驅系統,即每個車輪均配備有電機,并且每個電機可以獨立運行。同時,該動力系統提供有雙速變速箱。不過,具體續航及功率信息目前還不明確。長期以來,石墨一直是鋰離子電池的關鍵組成部分。這種碳導電且穩定,非常適合在充電時將鋰離子填充到電池的陽極中。但隨著對更高能量密度電池的需求不斷增加,石墨基電極也需要升級,而硅被認為是一種很好的升級版材料。與石墨相比,硅可以吸收更多的鋰,但問題是,硅在遇到鋰時會大幅膨脹,可能會導致鋰電池陽極破裂粉化。在2020年,就陸續有韓國、美國有關硅基陽極電池研發的最新消息傳出。2021年11月,特斯拉也申報了一項硅基電池陽極的新專利。據了解,負極材料供應商Sila全名為Sila Nanotechnologies,是一家電池技術公司,在去年9月份玄乎推出一種用于現實產品的硅陽極:Whoop Strap 4.0,并表示已投入生產。Sila的首席執行官兼聯合創始人Gene Berdichevsky透露稱,由于Sila設法在粒子水平上開發出核殼(core-shell)結構,新的硅陽極將成功取代石墨陽極。與市場所熟知的、將部分石墨替換為硅的硅基電池不同,Sila Nano將負極中的所有石墨100%替換為硅,即“全硅負極材料”。該負極材料采用納米微孔結構,可容納更多鋰離子,從而有效提高電芯能量密度,最終可將能量密度提高50%。同時,經過多次充放電循環后,整個結構尺寸變化較小,不會因膨脹而塌陷。此外,Berdichevsky期待能夠采用該硅陽極助力打造出“永久電池(Forever Battery)”,可承受10000次循環或使用30年。Sila將耗時10年、經55000次迭代,以及將制造規模擴大1000倍,實現該硅陽極可出售,Whoop Strap 4.0是所有努力的首個成果。目前,Sila Nano正計劃在北美打造一個能夠滿足10GWh鋰離子電池產能需求的硅負極材料工廠。值得注意的是,奔馳是該工廠第一個公開宣布的汽車客戶。受到汽車制造商青睞的,還有動力電池領域另一家初創企業Group14。今年5月,作為4億美元C輪融資的一部分,保時捷向Group14注入了1億美元。未來,Group14將向保時捷子公司Cellforce提供電池材料產品,而后者則是保時捷與德國電池制造商Customcells于2021年成立的合資電池公司,該公司同樣旨在為高性能車輛開發和生產硅基陽極電池。
“硅陽極電池的能量密度要高10倍。”在保時捷電動車負責人奧特馬爾·比徹預計,硅陽極電池還需要2-3年的時間實現量產,“我們將在2025年之后看到它出現在量產汽車中。”值得一提的是,硅基負極的市場潛能已經逐漸打開。一方面,來自于電動工具、智能家居鋰電池市場需求旺盛,疊加國際電動工具巨頭、跨境電商等鋰電池供應向國內轉移,高容量、高倍率鋰電池需求增加帶動國內硅基負極需求起量。另一方面,高端車型銷量的增長,將進一步帶動硅基負極需求的增長。其中,特斯拉推出的4680圓柱電池明確搭配硅基負極,今年2月已啟動量產下線;包括蔚來、智己和廣汽埃安在電池技術上均提及硅負極,并計劃今年上市交付。硅基負極在高端鋰電領域將快速迎來規模化應用需求,疊加硅基負極產業鏈規模化提速,將推動硅基負極材料進入爆發式增長通道。實際上,我們認為還有一點值得關注,那就是EQG的生產地點。從核心電池供應商的分布來看,寧德時代在德國已經布局了電芯工廠,然而近期也頻繁傳出寧德時代赴美建廠的消息,負極材料供應商Sila Nanotechnologies位于美國,因此,為了生產線的組裝效率及成本考慮,或許電動大G在美國生產的可能性較大。此前也有香港媒體給出了相同的猜測。考慮到生產線的組裝效率及成本等問題,或許寧德時代在美國生產該款電池的可能性較大。
原文始發于微信公眾號(鋰電產業通):全硅負極電池來了!寧德時代供應奔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