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分析報告顯示,2021年國內儲能電池出貨量達到48吉瓦時,同比增長2.6倍;預計至2026年,中國鋰電儲能總出貨量將達330吉瓦時。專家指出,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儲能成為電池企業爭相布局的新藍海。
市場規模有望達到萬億元
據了解,寧德時代、蜂巢能源、欣旺達、億緯鋰能等國內外動力電池巨頭均在布局儲能電池相關領域。
2022年2月,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印發的《“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新型儲能由商業化初期步入規模化發展階段、具備大規模商業化應用條件。新型儲能技術創新能力顯著提高、核心技術裝備自主可控水平大幅提升,標準體系基本完善。產業體系日趨完備,市場環境和商業模式基本成熟。
?2021年7月,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發布的《關于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實現新型儲能從商業化初期向規模化發展轉變,市場環境和商業模式基本成熟,裝機規模達3000萬千瓦以上。在業內人士看來,該裝機規模目標接近當前新型儲能裝機規模的10倍。光大證券預測,到2025年,我國儲能投資市場空間將達到0.45萬億元,2030年增長到1.3萬億元左右。
光伏發電具有不穩定性
?2022年3月,動力電池巨頭珠海冠宇發布公告稱,其全資子公司浙江冠宇擬在重慶市萬盛經開區內投資建設高性能新型鋰離子電池項目,項目預計總投資40億元,正式進入儲能電池市場。
形成新的業務增長點
業內認為,動力電池企業已經初步具備了在消費電子領域、車輛動力電池領域的產品開發經驗,產品技術、工藝和質量水平也得到了用戶的驗證和市場的洗禮,具備向儲能電池這個新領域進軍的基礎條件。
北方工業大學汽車產業創新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翔告訴記者,動力電池企業進軍儲能領域能夠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儲能電池和動力電池的生產線是可以共用的,很多電池廠的產能過剩,只要重新改造一下產線,就可以做儲能電池。因為動力電池是在車上移動應用,而儲能電池是固定應用,所以動力電池的技術要求比儲能電池要高。理論上講,動力電池的生產線也能生產儲能電池。”
有觀點認為,儲能電池在多元化應用需求、市場規模、產品技術要求以及產業化程度等方面,更能滿足動力電池巨頭開拓新業務增長點的需要。“消費類電池跟動力電池的市場已經基本成熟和完善,體量也比較大,市場格局基本穩定了。龍頭企業建立起行業壁壘,有規模、技術、成本等優勢,新勢力很難切入。相比之下,儲能電池屬于剛開發的朝陽產業,還是一片藍海,市場機會更多。”張翔指出。
處于發展初期
雖然前景廣闊,但對于動力電池企業而言,進軍儲能領域機遇與挑戰并存。隨著儲能電池需求逐步增大,如何提高儲能電池安全性,減少事故的發生將成為整個行業需要解決的問題。一個儲能電站的電芯數量遠大于車輛動力電池包內的電芯數量,在此情況下,原本著火概率很低的電芯,在數量超大的情況下組成超大系統,整個電站著火的概率會陡增。
“儲能電池有很多技術路線,但目前市場剛剛啟動,國家政策未明確扶持哪一類技術路線。比如現在明確扶持動力電池中的磷酸鐵鋰電池,但前兩年是扶持三元鋰電池。”張翔指出,“儲能電池市場處于初期階段,市場上不同的技術路線、不同的生產工藝涌現,大家都在摸索研究哪種最受市場歡迎、成本最低、經濟效益最好。”
參考資料:中國能源報
END
原文始發于微信公眾號(光伏產業通):藍海賽道:未來8年,中國儲能市場空間將達130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