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的進步,智能可穿戴行業快速發展。與此同時,智能可穿戴設備與用戶需求的契合度也迅速提高,不僅讓用戶的體驗感更好,還催生出更多的應用場景。
有消費者表示,“以前買的運動表,只能看我每天的運動量和燃燒的卡路里。現在的手表可以監測我的心率、血壓、血糖和體溫。”
從產品性質來看,目前生活中比較常見的智能可穿戴設備主要分為消費級智能可穿戴設備和醫用級智能可穿戴設備。其中,消費級智能可穿戴設備主要針對普通健身愛好者,通過對運動量、心率、呼吸睡眠、熱量消耗、體脂等健康指征進行監測。實現自我健康管理。而醫用級智能可穿戴設備主要服務對象為各類疾病患者人群,對特定疾病患者人群的血壓、血糖、心電等體征數據進行實時監測。
記者從多個電商平臺了解發現,目前市面大家熟悉的幾個品牌銷售的智能手表、手環等,大多為消費級智能可穿戴設備。而醫用級智能可穿戴設備,一般多為子女給家中患有慢性疾病的老人購買。
顯示心臟漏跳、睡眠不足……
具有睡眠監測功能的手環不僅能將深度、淺度睡眠分區顯示,還會用各類圖表、曲線一目了然地呈現出來。不過,這些數據也引發了部分消費者的焦慮。“有時明明感覺睡得挺好,監測下來卻發現,深度睡眠時間只有不到3個小時,反倒增加了心理負擔。”
可穿戴設備進行睡眠監測,能否作為權威參考?對此,武漢市中心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旃培艷表示,智能可穿戴設備監測的是一些簡單可獲的數據,有一定的參考依據,但更科學的評估睡眠的手段是去醫院就診,通過睡眠多導圖進行監測。
“智能可穿戴設備主要通過監測心率、呼吸、體溫、心率和呼吸變化的節律,來反映大腦在睡眠中的變化,它和腦部睡眠時期的變化有一定的相關性,但反映出來的數據并不完全準確。睡眠障礙有很多形式,我們要更科學地進行睡眠期間的監測。”
除了睡眠監測,有消費者反映,自己購買的智能手表經常顯示心臟漏跳,隨后多次去醫院就診,卻發現沒有問題。
對此,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馬為表示,部分智能手表已經取得了二類醫療器械注冊認證,可以為個人提供健康監測,也可以為醫院和科研院所提供參考數據,但這些數據并不作為診斷的唯一參考依據。
讓智能可穿戴設備更好地服務生活
同其他大多數電子設備一樣,智能可穿戴設備的續航能力不足也是個痛點。多款知名品牌的智能手表需要每天進行充電。
業內人士認為,智能可穿戴產品目前在運動休閑娛樂領域市場日益成熟,隨著技術的進步和人們對健康重視程度的上升,智能可穿戴設備在健康管理方面具有很大的應用價值,未來不僅能解決消費者當下的健康問題,還可以借助物聯網最終建立大健康生態鏈。
原文始發于微信公眾號(中央廣電總臺中國之聲):顯示心臟漏跳、睡眠不足……智能手表的數據能信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