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科技創新推動降本增效的邏輯下,技術路線之爭是光伏產業一成不變的主題。從多晶硅與薄膜之爭到組串式與集中式逆變器之爭,從單晶、多晶之爭到210硅片與182硅片的尺寸之爭,光伏各個陣營、流派的技術之爭從未中斷過。
如今,隨著太陽能電池技術由 P型PERC向下一代電池技術迭代,TOPCon與HJT電池的技術路線之爭也擺上臺面。至此,10余年的發展歷程中,我國光伏產業已經歷了5次技術路線之爭。薄膜與晶硅的路線之爭,是近年來行業里的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內卷。當時,漢能薄膜發電力推薄膜發電的技術路線,而業內的協鑫集團、特變新能源、晶科能源、天合光能等數十家硅料、硅片、組件企業都在堅持走多晶硅路線。漢能薄膜發電在香港上市,掌舵人李河君主導建設了金安橋水電站,成為國內最大的民營水電站,被李河君自夸為“現金奶牛”,吸金能力非常強。因此,當李河君第二次轉型,將主營從水電轉向薄膜發電,可以說來勢洶洶。漢能于2012年至2014年間收購了四大國際薄膜技術公司,一舉成為全球太陽能薄膜發電行業的領導者。同時,漢能薄膜的股票也飛上了天,李河君也在2015年成為中國首富。漢能又在央視黃金時間投放廣告,也大大增加了漢能的影響力!大有薄膜一統天下之勢!然而,2015年的“5.20行情”讓漢能薄膜股票市值瞬間蒸發千億,股票被迫停牌。此役后漢能薄膜元氣大傷,嘗試向移動能源轉型也未能成功。2019年10月,漢能集團爆發欠薪危機。2021年8月,漢能在北京奧林匹克公園的BIPV項目被拆除,標志著漢能薄膜發電技術的徹底失敗。在薄膜與晶硅之戰拉開之時,逆變器行業也上演了一場大戰。2013年,華為以“攪局者”的身份切入逆變器賽道,對瑞士ABB、通用電氣、SMA、陽光電源等頭部企業發起挑戰。當時,華為推出組串式逆變器,主攻當時的地面光伏電站市場,與當時地面電站主流的集中式逆變器進行正面市場競爭,在一片不被看好的情況下,華為攻城拔寨,拿下一個又一個的地面光伏電站。據說在2016年公布的5.5GW領跑者光伏電站中,有一半以上的項目將采用華為的組串式逆變器。多晶硅與薄膜之爭落幕后,多晶硅內部又分裂成兩大陣營,一方是隆基綠能、晶澳科技為代表的單晶陣營,另一方是協鑫集團、阿特斯為代表的多晶硅陣營。這場多晶硅與單晶硅的較量中,最初多晶硅原本占據主導性優勢。2016年時,市場是多晶硅的天下,多晶硅片的市場占比在75%-80%左右。后來,國家光伏領跑者基地的出臺,以及單晶硅的不斷降低成本,使得單晶硅的市場份額不斷得到提高。據韋伯咨詢數據,2020年,單晶硅棒/硅片擴產步伐加快,單晶硅棒產能較2019年底增長近100GW,單晶硅片占據主要市場份額,占比由2016年的20%提升到90%,五年內單多晶硅片占比發生結構性扭轉。2019年8月16日,TCL中環(002129)發布G12即210尺寸硅片,自此拉響了長達3年的210與182硅片、組件尺寸之爭。TCL中環推出210硅片后,很快得到了天合光能、東方日升等組件廠商的積極響 應,另一邊硅片龍頭隆基綠能則依然堅持認為182尺寸最優。2020年6月份,隆基股份、晶澳科技、晶科能源等七家光伏企業聯合倡議M10(邊距182mm)(下稱“M10聯盟”)硅片尺寸標準,“隆晶晶”為代表的182陣營正式形成。同年12月,天合光能、東方日升、阿特斯、中環股份、通威股份等八家龍頭企業發布《關于推進光伏行業210mm硅片及組件尺寸標準化的聯合倡議》(下稱《210聯合倡議》),提倡在210mm-220mm尺寸范圍內,選擇SEMI標準(國際半導體設備和材料協會標準)中確定的硅片尺寸:210+/-0.25mm作為唯一尺寸, 并修訂SEMI以及光伏行業協會已有的組件尺寸標準。這個動作也標志著“210陣營”的正式形成。隨后,在2020、2021年期間,210陣營和182陣營圍繞著硅片尺寸、高功率組件展開了激烈的爭斗。雙方是各持己見,都是堅持自己產的才是最好的。時至今日,210與 182之間,誰優誰劣,誰勝誰負也沒有掰扯清楚。據PV InfoLink預測,2022年210尺寸電池及組件產能分別將達到309GW和344GW。出貨方面,今年上半年,全球210組件的出貨量已突破50GW,其中天合光能210組件出貨高達30GW。據天合光能方面提供的數據,公司在210組件市場出貨占比超80%。截至2022年三季度,累計出貨達40GW,210組件在整個行業內的市占率超過50%。PV InfoLink10月發布的行業供需數據,到2022年年底,大尺寸組件產能占比將超過8成,2022年底組件電池產線兼容210及以上占比均突破55%。12月2日,林洋能源(601222)發布公告稱,擬與南通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簽訂協議,投資建設20GW高效N型TOPCon光伏電池生產基地及新能源相關項目。據不完全統計,國內已有30家光伏相關廠商進入TOPCon電池領域,而進入HJT電池片賽道的相關廠家則有24家。產能方面,據“草根光伏”粗略統計,通威股份、晶科能源、鈞達股份等廠商到2022年底TOPCon產能將達到150.4GW,其中晶科能源TOPCon產能最大,將達到35GW。同時,已投建或規劃建設的TOPCon項目產能達到226GW。目前,HJT的產能要遠低于TOPCon產能。據不完全統計,到2022年底,華晟新能源(2.7GW)、潞能能源(1GW)、愛康科技(5GW)、金剛玻璃(1.2GW)、明陽智能(2GW)和鈞石能源(1GW)6三家的HJT電池產能將達到12.90GW。華潤電力、中建材、潤陽股份、華晟新能源、愛康科技24家企業披露的產能和擴產計劃,未來HJT的產能規劃為112GW。可以預見,隨著各廠商TOPCon、HJT產能落地,未來相關電池、組件廠家圍繞這兩種電池技術路線也將展開“拼殺”。
原文始發于微信公眾號(光伏產業通):單多晶、210與182,TOPCon與HJT,盤點光伏五次技術路線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