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隨著紫丁香非金屬材料研發及產業化中試平臺(下稱“紫丁香中試平臺”)獲得市級認定,氮化硅電子陶瓷基板中試產線建成投用,哈爾濱工業大學重慶研究院的楊治華教授看到了久違的“曙光”,一改往日沉悶,整個人也變得開朗而健談。
“中試產線投用,從樣品到商品,我們即將邁過最為艱難的一環,有平臺加持,距離規模化投放市場變得指日可待。”他表示,“團隊開發的氮化硅基片性能早早通過實驗室驗證,只要在中試過程產品做到‘完美無瑕’,預計明年上半年就能上市。”
據了解,與紫丁香中試平臺同一批獲得市級認定的,還有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創新中心建設的新一代電池儲能材料中試平臺。

新一代電池儲能材料中試平臺
中試,是把處在試制階段的新產品轉化到生產過程的過渡性試驗。
對研發團隊或初創企業來說,中試能為他們提供更低成本試錯的機會,在產品投產前查找問題、彌補缺陷,進而提高產業化的成功率。
楊治華表示,要把創新創意變成真正的硬件產品,中間困難重重,摸索自建產線不太現實,找廠家“代工”,但訂單量太小,常常吃“閉門羹”,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辦,中試平臺恰好能一站式解決。
紫丁香中試平臺負責人介紹,平臺提供的不僅是過渡性試產,還要對項目做可行性評估,譬如,技術的創新性在哪?產品是否可制造?市場前景在哪?同時結合試用反饋,對產品進行工藝調整。
紫丁香中試平臺是哈爾濱工業大學重慶研究院建設的產業化賦能與中試服務平臺,平臺圍繞先進陶瓷材料等領域開展科研及產業孵化,承擔有新材料方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課題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
該平臺已建成氮化硅電子陶瓷基板等5條中試產線以及先進材料產業孵化載體,共計1.2萬㎡,可提供工程開發、樣品試制、場景應用、工藝改進等在內的專業化中試服務以及技術轉移轉化、科技金融等在內的產業孵化服務。截至目前,平臺已累計開展中試服務重點項目52個,轉化產品15個,培育新材料方向企業22家。
新一代電池儲能材料中試平臺由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創新中心新一代電池儲能與關鍵材料技術研究所建設運營,已建成10000平方米的中試場地,擁有場發射掃描電子顯微鏡、X射線光電子能譜儀、原位多功能X射線衍射儀、電池單體和模塊充放電設備等高端精密儀器設備300余臺套,組建了由專職技術人員和技術經理人組成的專業中試人才隊伍,可提供新一代電池儲能關鍵材料的研發、工藝開發與熟化、電池設計與性能驗證、入網認證與智能評估等全鏈式專業服務和系統解決方案。
截至目前,新一代電池儲能材料中試平臺已累計開展中試服務超過130項,其中開發的儲能材料產業化制備技術已在相關企業產線上推廣應用。
據了解,除上述兩個中試平臺,湖南大學重慶研究院的科研中試基地、長春理工大學重慶研究院的智能傳感檢測技術研發中心在去年投用,前者具備承擔電驅動系統安全或能效測試及評估、鋼鋁混合車身研發等能力;后者與四川普賽檢測技術有限公司聯手建設,可提供智能光學測量服務和軟件的設計、研發、生產制造等服務。
截至目前,兩江協同創新區已建有國家級平臺14個、省部級平臺81個,基于技術賦能、服務集成和產研協同,明月湖“平臺+”生態正在加速構建。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兩江協同創新區聚焦產業創新高地和新質生產力策源地的發展定位,基于“平臺+”賦能,大膽開展明月湖“試驗田”創新探索,推動形成“創新-轉化-應用-產業”的良性循環,正加速實施科創生態構建。以中試平臺為例,未來可以探索多種形式的賦能機制,譬如:
“中試+應用場景”:園區可引導重慶當地的大中型企業為中試平臺與項目提供更多的應用場景,開展驗證示范。
“中試+概念驗證”:在創新鏈上游,園區可推動更多院所加強橫向的協同創新,為企業提供人才支持,同時還為企業提供知識產權布局、保護、運營等專業服務。
原文始發于微信公眾號(兩江協同創新區):2個中試平臺獲市級認定,明月湖“平臺+”生態加速構建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公眾號,點擊下方菜單欄左側“微信群”,申請加入交流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