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駕駛”一詞,已經成為最近大家“最熟悉的陌生人”了,相信每一個司機朋友對此都有一定的了解;網絡上鋪天蓋地的宣傳,某某智能駕駛系統的優良功能,某某企業突然宣布進軍智能駕駛行業,大家已經見怪不怪了。
“智能駕駛”帶來的利好不言而喻;首先,交通效率提升,嚴格遵守交通規則道路通行更順暢,擁堵減少,交通事故降低;隱形路口問題,通行效率提高;其次,車輛利用率提升,對點運輸,無需車位,相關的費用降低,再次,安全性提升,每年全球100萬死于車禍,93%人為原因:醉駕、疲勞駕駛、分心,斗氣車&新手女司機等常被大家網絡吐槽的現象也會減少。
引用下美國著名的未來學家“庫茲韋爾“的”“奇點臨近”理論,技術發展的趨勢是呈指數級在增長的,一百萬年前:人類開始用腳走路,解放雙手,一萬年前,發明了馬車,一百年前,出現了汽車,十年前,智能駕駛來臨,那么“無人駕駛”,你覺得還遙遠么?也許就是明天!
智能駕駛行業近十年來在資本領域一直屬于“獨角獸”,2015年奔馳戴姆勒31億美元收購了Here,2016年GM10億美元收購了Cruise,2019年,Intel以迄今為止最高的137億美元收購了Mobileye,可以看出智能駕駛行業已經成為了投資熱度的風向標!
那么你了解“智能駕駛”的發展歷程么?下面小編為您介紹一下智能駕駛行業的前世今生。總共分為三個階段,探索、發展、成熟階段。
1921年,第一輛無人駕駛(實為遙控)汽車在美國誕生。

1956年,GM第一輛具備了自動導航系統的汽車,采用車路協同(預埋的線纜)。
1960年,斯坦福大學研究出第一個全自主輪式機器人Shakey,具備完全感知、規劃和控制能力,也是后來無人車的基礎。

斯坦福大學Shakey 輪式機器人
1990年,CMU(卡內基梅隆大學)的導航實驗室Nevlab,進行了多次無人駕駛實驗。

1995年,完成了從匹茲堡到圣地亞哥的“No hands”跨美之旅。
1995年,戴姆勒奔馳聯合研發無人駕駛技術,歐洲大學都有參與;采用的是S500車型;由于采用道路輔助的理念,缺少自主智能策略,投資過大,夭折。
2004年,美國DAPRA(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無人車挑戰賽:穿過240公里沙漠道路。
2005年,斯塔福大學的Stanley奪冠,這次比賽中,大量車使用了激光雷達、高精度地圖和導航系統。
這三次挑戰賽,真正引領了無人車的發展,各大公司都從這些比賽中發展起來,Mobileye、Velodyne、Google X,這些熟知的知名企業,都是從這個大賽后成長起來的。

2010年 Google X做了第一輛車豐田Pirus,64線激光雷達,建立高分辨的三維環境模型(SLAM)。

2014年 Google 無人車Firefly誕生,取消了方向盤,僅用手柄進行調試和接管。

2015年,百度自動駕駛部門正式成立,與寶馬合作進行無人車道路實驗。

2015年 tesla 推出Autopilot,此時大多數車企也只是在ACC、車道保持,初級L2水平。

2016年Tesla自動駕駛因為駕駛事故,與Mobileye分道揚鑣,自行研發自動駕駛。

2017年,百度Apollo項目正式開源;后續,各大車企先后推出了智能駕駛方案。

2020年,Tesla、小鵬、蔚來推出了高速領航功能,理論上,能做到從進高速匝道開始,一直到出高速匝道全程保持自動駕駛。

21年初, tesla在北美拿出了升級版AP的FSD,在市區進行的自動駕駛。

21年車展, 北汽和華為推出的極狐阿爾法S HI版、小鵬P5、蔚來ET7,搭載激光雷達的自動駕駛;至此,智能駕駛真正進入到了百花齊放的階段。

其中,2021年初,tesla在北美拿出了升級版AP的FSD,舍棄了毫米波雷達之后,智能駕駛路線進入了“分水嶺”,純視覺路線和多傳感器融合路線,兩個方案之爭,車企做智能駕駛到底需不需要使用激光雷達,要盡早做決策。
Tesla作為純視覺方案的引領者,始終堅持“人只要用眼睛就能開好車”的底層邏輯,一直致力發展純視覺這條技術路線,同時也取得了顯著的效果;8月20日剛召開的“AI DAY”上,發布的DOJO方案,為其純視覺路線打造了太上老君的“煉丹爐”。
對于其它車企而言,想要實現彎道超車,多傳感器融合是一條不錯的路線,Tesla不光是不用Lidar,V2X、高精地圖也都不使用(依靠自身的攝像頭識別場景,實時建立三維模型,表征車輛位置),這些都是其它車企可以大量利用并發展的有效工具,再加上我國5G基建的大力發展,也為我們的自動駕駛行業,插上了理想翱翔的臂膀;反之,過多依靠V2X,也制約了部分智能駕駛企業向全球發展的腳步。

激光雷達LIDAR是L3級以上自動駕駛的核心感知傳感器,具備點云成像、精度高、探測距離遠且能適應近乎全部的駕駛場景,受到汽車行業及資本市場的熱捧。
艾邦現組建汽車雷達交流群,整合雷達廠、芯片、材料、設備等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以推動激光雷達行業發展。

原文始發于微信公眾號(艾邦高分子):智能駕駛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