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多年發展,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已走在世界前列,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逐年提高。但是,新能源汽車要完全替代燃油車,還有賴于動力電池技術的進一步突破。目前,無論是三元鋰電池還是磷酸鐵鋰電池,能量密度都已經接近極限,且都無法真正克服新能源車主的里程焦慮問題,其核心原因是鋰電池現有材料體系性能存在理論“天花板”。
與此同時,由于儲能領域屬重資產投資,電池系統的循環壽命是影響儲能企業盈利能力高低的關鍵因素,以當前鋰電儲能體系的循環壽命難以推動儲能電站大規模商業化應用。
不過,只要存在“痛點”,就會有企業努力通過技術創新去解決。深圳市研一新材料有限責任公司(下稱“研一”)就是在突破現有鋰電池能量密度和儲能電池超長壽命方面做得最具顛覆性的企業之一。
研一自主研發的LNO、LFO補鋰添加劑可實現精準補充、激發電極主材料體系最大潛力,從而顯著提高鋰電池的能量密度和翻倍提升鋰電池循環壽命。同時,LNO、LFO正極補鋰添加劑還能有效克服傳統的負極預鋰化補鋰方案存在的成本高、工藝兼容性差、存在安全隱患等缺點。目前,這兩款補鋰添加劑產品均已實現量產,取得國際國內頭部客戶認可。公司2022年已形成批量出貨,產品撬動的電芯產能折合約5GWh。
在助力動力電池突破現有瓶頸之際,研一補鋰添加劑帶給儲能電池的價值又傳來了振奮人心的消息。
據了解,當前在電站、基站等大型戶外儲能領域,循環壽命超越10000周已成為行業內判斷高性能儲能電池的主要標準。而當前市場上該類儲能電池的典型指標僅為4000-7000周(保持率80%),這意味著循環壽命至少需要提高60-100%。在這種剛性需求(性能與經濟帳)的驅動下,一種用以提升儲能電池長循環要求的顛覆性技術——補鋰添加劑的應用,成為了儲能電池領域的必然選擇。
研一補鋰添加劑在磷酸鐵鋰/石墨儲能體系評測中,可大幅提升電芯的循環壽命。據相關專業電芯公司循環測試結果顯示(圖1),添加補鋰劑LNO(約占正極質量的2%),經500周循環后,已表現出明顯的循環提升效果,相較提高3%;經1500周循環后,提升效果已超過5%,預測可實現超過9000周循環。
另有測試表明(圖2),提高LNO的添加量至3%,可實現循環壽命超過10000周,甚至達到12000周。多方測試結果均形成一致的結論,補鋰成為鋰電新儲能體系下實現長循環的必選項,將成為儲能應用領域的標配功能材料。
圖1. 研一補鋰劑LNO對提升磷酸鐵鋰/石墨體系循環性能測試結果
為進一步滿足快速增長的市場需求,研一已在無錫市惠山區布局新的生產基地。去年9月,研一控股子公司無錫零一未來新材料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與無錫市惠山區政府舉行了簽約儀式,擬在當地建設“研一補鋰添加劑項目”和“研一產業技術研究院項目”,兩大項目預計總投資將超過17億元,占地27畝。
據了解,本次在惠山區規劃的新產線采用全面自主設計的裝備及工藝,具有產能大、能耗低、工藝綠色環保等優點,符合公司的綠色發展理念。項目建成后,研一將新增1萬噸左右的補鋰添加劑產能,有助于進一步提升公司在鋰電池產業鏈上的競爭實力,成為研一高質量韌性增長的重要支點。
原文始發于微信公眾號(鋰電產業通):補鋰添加劑應用創新,突破儲能長循環極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