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制造業和光伏設備行業的高彈性與高估值很大程度上來源于其降本增效過程中眾多顛覆性技術創新帶來的價值重塑。
技術進步的方式分為顛覆性創新與延續性創新,當光伏電池片技術從 P 型轉向 N 型時代出現了較為明顯的技術分流:
-
一路以 TOPCon 為代表的延續性技術,工藝與 P 型時代主流的 Perc 技術一脈相承;
-
另一路以 HJT 為代表的顛覆性技術,性能上具有眾多優勢,目前來看 HJT 與 TOPCon 技術在電池片制造端已進入實戰對壘階段,二者孰優孰劣,市場聲音莫衷一是。
TOPCon 作為 Perc 的延續性技術其產業化之路是順理成章之事,短期的確定性已然顯現。
而從中長期維度看,HJT 電池技術未來有望在眾多電池片技術中脫穎而出,并在一定時間內成為業內的主流技術。
行業發展屬性決定投資屬性,光伏制造及設備賽道的高彈性來源于降本增效過程中技術創新帶來的價值重塑。對比光伏與風電兩種不同發電側的能源形式,其“降本增效”的形式截然不同。
風機通過大型化增加風資源捕捉能力并攤低單 MW 生產成本,由于機械制造屬性較強,其大型化的技術演進趨勢更多是“漸進式”創新,技術創新不算極快。
而光伏行業技術創新與迭代層出不窮, 單晶硅太陽電池技術取代了多晶硅太陽電池技術、金剛線切割技術取代了砂漿切割技術等等。
生產力進步的同時往往意味著業態的重塑。從制造端角度看,產能通常具有顛覆性,即上一個技術代際累積的產能越多,下一個技術代際轉型的“包袱”越大,每一輪技術變革過程中應對不力的企業往往陷入經營困境,而新上位者彈性極大。
行業穩定性方面,我們以風電主機廠與光伏電池片廠商各自競爭格局進行對比,技術延續性較強的風電主機廠競爭格局相對穩定,尤其前三大主機廠金風科技、遠景、明陽在 2016-2021 年連續 6 年格局維持穩定。
而技術變化較快的電池片廠商格局并不穩定,從 2010-2020 年間 龍頭企業幾經易主,呈現“王無恒王”的格局。
以 HJT 為代表的顛覆性技術與以 TOPCon 為代表的延續性技術漸入實戰對壘階段。
技術進步的方式通常分為顛覆性創新與延續性創新,在光伏電池片領域,相較于 2021 年的主流 PERC 電池片技術,HJT是較為典型的顛覆性技術創新,TOPCon 是較為典型的延續性創新。
-
顛覆性技術(disruptive technology)的內涵是現有技術造成巨大沖擊甚至革命最終超越原有技術,既可以是在重大技術范式變革中形成的新技術,也可以是現有技術的顛覆性創新組合或創新應用。
-
延續性技術(sustaining technology)是對現有技術進行“增量式”的改進。
顛覆性技術一旦成功上位,可能不僅改變現有的產品性能,還對市場規則、競爭格局、產業形態產生深遠影響。
未來與鈣鈦礦電池融合更為順暢的 HJT 技術界定為顛覆性技術。若未來HJT 電池技術大爆發,會給全行業帶來極大的價值重臵,制造端與設備端彈性大。
當下時點為何主流電池片廠商暫不大規模下場擴產 HJT?
-
技術角度:電池片制結工藝與鈍化工藝發生根本性變化,會產生產能包袱問題,同時電池片廠商研發、專利布局需要時間沉淀,若 HJT 技術上位則上一技術代際研發人員有被邊緣化風險。
自 1954 年貝爾實驗室首次制備單晶太陽能電池以來,太陽能電池的基本工作原理沒有發生變化,然而電池結構及制備工藝卻在不斷迭代。
HJT 的核心制結工藝采用 200℃以下低溫超薄薄膜工藝,且在制備工藝上與鈍化(防止載流子復合增加光電轉換效率)效果合二為一。
因此,電池片廠商研發體系的搭建、專利布局需要一定時間上的沉淀,同時 PERC 時代在位的研發人員不愿被邊緣化或是主流電池片廠商短期更為支持延續性技術 TOPCon 路線的重要因素之一。
-
成本角度:?HJT 電池(基于 M6 硅片)單瓦生產成本比主流 PERC 電池仍將高出 0.1 元。具體來看多出的單瓦制造成本主要來源于:(1)設備折舊;(2)銀漿漿料;(3)靶材成本。
顛覆性創新技術要戰勝傳統在位技術與其延續性技術,需要在性能或成本方面具備“殺手锏”。?
HJT 技術在性能方面的殺手锏在于:更高的光電轉換效率及與作為平臺級技術升級 為 HJT+的巨大發展潛力。在成本方面在于低溫工藝體系下更加支持硅片薄片化發展,大幅降低電池片硅成本。
更高的轉換效率及與作為平臺級技術升級為 HJT+的巨大發展潛力。
降本增效是新能源行業永恒的主題,增效的本質也是為了降本,光伏產業通過提升能量轉換效率即 光電效率降低 LCOE(平準化度電成本)。
平價時代,無論是光伏、風電、還是水電一類清潔能源,對于電站投資方來說,經濟性是其首要考量因素。
理論上 HJT 產業化平均量產效率高于 PERC 及 TOPCon 等技術路線。對于 HJT 電池技術光 電轉換效率方面相較于 PERC 與 TOPCon 等技術方向的優勢,市場莫衷一是。
《2020 年中國光伏產業發展路線圖》對 PERC、TOPCon、HJT、IBC 等不同太陽電池技術類型的轉換效率 進行了預測分析,預測顯示,2023—2030 年 HJT 轉換效率較 TOPCon 均高出 0.4%,結合我們對于電池技術的理解與產業調研綜合形成認知來看,我們認為這一預測對于 HJT 電池技術的性能優勢預計偏保守。
放眼未來,無論是 TOPCon 還是單純的 HJT 電池 技術,均仍屬于“晶體硅太陽電池”的范疇,學界認為晶體硅太陽電池最高轉換效率為 29.43%, 若想進一步打開轉換效率的天花板,需與下更下一代電池技術(如鈣鈦礦)進行融合,形成疊層電池。
如上文所屬,HJT 核心功能層為一層層的薄膜沉積而來,未來與鈣鈦礦電池融合形成疊層電池在可行性方面天生要好于其他技術路線。
HJT 電池技術更加支持硅片薄片化技術大幅降低電池片硅成本。
因此,硅片薄片化是降低硅耗量是電池片環節降本的必由之路,同時也是光伏全產業鏈超額收益從硅料、 硅片等原材料環節,流向技術附加值更高的電池片環節的一大契機。
HJT 是最有利于薄片化的電池片結構,最主要原因系:HJT 電池制備的低溫工藝相較于 Perc、TOPCon 的高溫工藝,更薄的硅片碎片率更低,且不會有因高溫引發的物理形變。未來產業化與此同時,低溫工藝下,電池片柵線使用活躍性較強的銅部分替代高價的銀成為可能。“銀包銅”的商業化量產,可以使得銀漿的消耗量至少降低 30%。
設備領先于電池片產品成熟,行業景氣來臨,設備先行。
HJT 屬于顛覆性技術,顛覆性技術的誕生與發展會對中游制造商的格局帶來不確定性,同時可能帶來產業升級的重臵成本。
設備是工藝的物化,作為生產工具其領先于電池片產品成熟是產業發展的必然。
當下時點,HJT 電池對于頭部電池片廠商及一體化廠商而言整體尚處于小規模量產或試產階段,但卻是設備 廠商入局開啟倒計時的關鍵入場期,一旦真正邁入“擴產期”,中游電池片廠商為保證自身 的產能與良率會傾向于選擇被市場證明過的設備(Proven Tools),不會輕易使用或驗證新的設備,屆時頭部企業的競爭優勢或被放大,實現贏者通吃。
從當下時點來看,TOPCon 作為 Perc 的延續性技術其產業化之路是順理成章之事,短期確定性已然顯現,中長期維度看,HJT 脫穎而出成為下一代主流電池片技術仍值得期待。
原文始發于微信公眾號(光伏產業通):從顛覆性技術視角看HJT電池商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