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基綠能1月19日公告,公司預計2022年年度實現歸母凈利潤145億元到155億元,同比增加60%到71%。總營收約809.32億。
2018-2021年,公司歸母凈利潤分別為25.59億元51.80億元、85.52億元、90.86億元,三年CAGR為52.58%。
2022年行業需求持續向好,公司在面臨上游原材料緊缺及采購價格大幅上漲的壓力下技術調整經營策略,實現了硅片和組件銷售的量價齊升,根據公司業績預增公告,預計2022年歸母凈利潤為145~155億元,同比增長60%~71%。
公司專注于為全球客戶提供高效單晶太陽能發電解決方案,是全球太陽能單晶硅光伏產品領先制造商。
公司主要從事單晶硅棒、硅片、電池和組件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光伏電站的開發及系統解決方案的提供業務。
公司已形成了從硅片、電池、組件到下游光伏電站應用的完整產業鏈。
其中硅片、電池及組件業務是公司的核心業務,目前是全球最大的一體化組件制造商。
公司擁有二十年硅片生產經驗,由硅片生產企業向一體化太陽能科技公司轉變。
2000年公司前身新盟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后逐步擁有了單晶硅、硅片生產能力;2014 年收購樂葉光伏科技,拓展電池、組件產能,打造一體化生產能力;2022 年公司電池技術不斷突破,HJT 電池轉換效率刷新世界紀錄,HPBC電池技術量產效率高達 25.3%,推出新一代光伏組件 HI-MO6。

2019-2021年,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為328.97 億元、545.83 億元和 809.32 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 49.62%、65.92%和 48.27%;歸母凈利潤分別為52.80億元、85.52億元和90.86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 106.40%、61.99%和 6.24%。
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 870.35億元,同比增長 54.85%;實現歸母凈利潤 109.76 億元,同比增長 45.26%,根據 2022 年業績預增公告,公司預計 2022 年歸母凈利潤為 145-155 億元,同比增長 60%-71%。
受益于下游光伏裝機需求的高景氣拉動,公司單品硅片和組件出貨量實現高速增長,營業收入和歸母凈利潤規模。

圖2 2017-202201-03 公司營業收入及同比增速(單位:百萬元,%)

圖3 2017-2022Q1-Q3 公司歸母凈利潤及同比增速(單位:百萬元,%)
公司主要收入由硅片及硅棒、太陽能組件業務貢獻,2019-2021年,公司硅片及硅棒業務分別實現營收137.77億元、155.13億元和170.28億元,占比分別為 41.88%、28.42%和 21.04%;2019-2021年太陽能組件及電池業務分別實現營收 151.10億元、362.39億元和584.54億元,占比分別為44.29%、66.39%和72.23%。
2022H1,光伏產品業務占公司營業收入超90%,是公司主要收入來源。
2019-2021年,公司毛利率分別為28.90%、24.62%和 20.19%; 凈利率分別為 16.89%、15.94%和 11.21%。
整體上看,公司毛利率在過去幾年小幅下降,凈利率水平保持相對穩定。
2022 年 01-03,公司毛利率和凈利率分別為 16.11%和 12.58%,毛利率受到原材料價格上漲影響同比下降。

圖4 2017-2021年公司分產品主營業務收入 (單位: 百萬元)


圖6 2017-2022Q1-Q3 公司毛利率及凈利率 (單位: %)

圖7 2017-2021 年公司分業務毛利率 (單位: %)
公司實際控制人是李振國和李喜燕夫婦,與李春安共為一致行動人。
公司股權結構相對分散,截至2022年10月 29 日,李振國持有公司 14.08%股權,是公司持股比例最高的個人股東,李喜燕(李振國妻子),持股 5.02%,兩位實際控制人合計持股 19.1%。
李春安持有公司 2.11%股份,與李振國、李喜燕三人為一致行動人,三人合計持有公司 21.21%。
鐘寶申系公司董事長,持股比例為 1.30%,李振國、李喜燕和鐘寶申三人系蘭州大學校友。
表1 十大股東明細(截至2022年 10月 29 日,單位:百萬股,%)

業務規劃清晰,傳統業務與新業務全面布局。隆基目前子公司布局分為硅料、硅片/硅棒、電池/組件、其他業務,公司始于硅片業務,于2014年收購浙江樂葉之后加速一體化布局,2021 年受讓森特股份開展 BIPV 業務,2021 年成立氫能科技開展氫能業務。
1) 硅片/硅棒業務:銀川隆基、保山隆基、銀川光伏、祿豐隆基等;
2) 電池/組件業務:隆基樂葉、滁州樂葉、嘉興樂葉、西安樂葉、江蘇樂葉等:
3)硅料:云南通威、四川永祥等:
4)其他業務:氫能科技 (氫能)、森特股份 (BIPV) 等。
表2 公司主要子公司情況梳理 (截至 2022 半年報)
全球碳中和目標、地緣政治變化及能源短缺背景下,能源結構加速向清潔能源轉型。
2016-2021 年,全球光伏新增裝機由76GW增長至151GW,五年CAGR為15%。
隨著光伏經濟性逐步凸顯,全球光伏裝機市場持續向好,光伏迎來快速發展機遇,多區域市場階段性超預期發展。
同時,多晶硅產能瓶頸打開,價格快速回落,進一步刺激光伏市場需求。
根據我們測算,預計到 2025 年全球光伏新增裝機有望達到 500GW,2021-2025 四年 CAGR達39%。

圖9 2016-2025E 全球光伏新增裝機及預測(單位: GW、%)

圖10 2016-2025E 全球光伏新增裝機結構(單位:%)
光伏、儲能系統成本逐年下降,光儲平價有望進一步催化終端裝機需求。
2022 年我國地面光伏系統的初始投資成本為 4.13 元/W 左右,預計 2023 年隨著產業鏈各環節新建產能逐步釋放,組件效率穩步提升,光伏系統初始全投資成本預計可以降低至 3.79 元/W。
其中部分保障性并網項目要求配置電化學儲能,如果按照裝機容量 15%,配儲 2 小時計算,初始投資成本增加 0.5元/W。
2022 年我國理電儲能系統約為 1.66元/Wh (0.5C系統),中長期而言,隨著規模化生產和上游電池級碳酸理價格下降,理電儲能系統成本有望進一步下降。光伏系統和儲能系統的成本下降有望進一步催化光伏裝機需求。

圖11 2022-2030 年我國地面光伏系統初始全投資變化趨勢(單位: 元/W)

圖12 2022-2030 年我國理電儲能系統價格變化趨勢(單位:元/wh)
全球新能源結構加速轉型,中、歐、美、印等主要市場政策積極推動。
全球各國的有關部門出臺與光伏產業相關的政策,通過制定相關激勵機制、政府補貼和稅收優惠、人才培養、對國外進口光伏相關物件加收關稅等方式,促進光伏產業在本國的發展。
1) 中國:《“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規劃加快推進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電太陽能發電基地,目前 26 個省市自治區光伏新增裝機規模超406.55GW(截至 2022年12月);
2) 歐盟:《再生能源計劃》規劃 2025 年前實現超過 320GW 的光伏并網目標,并到2030年進一步擴大到 600GW:
3) 美國:《催化美國太陽能制造業》白皮書規劃 2030 年美國實現 50GW 太陽能本土制造的路線圖;
4) 印度:中央電力局規劃 2030 年擁有 500GW 的非化石燃料發電能力,其中近280GW將是太陽能。

圖13 全球光伏新增裝機預測 (單位: GW,%)
表3 各國與光伏發電相關政策列表
來源:公司官網,Wind,IEA,CPIA,IRENA,SEIA,BMWi,pv magazine,國家發改委,英國氣候變化委員會,印度可再生能源部,浙商證券研究所
原文始發于微信公眾號(光伏產業通):隆基綠能:一體化龍頭乘風破浪,深耕技術打造長期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