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EC展會和Intersolar展會是新勢力展現的戰場。展會后看了媒體和券商一大輪分析,今天分享一文,就從業者談了一些看法。
新勢力風起云涌:IDG資本的產業鏈逐步形成:麗豪硅料+高景硅片+愛旭電池片+弘景天組件。
?
上市公司大轉變:合盛硅業-合盛新能源-電池和組件和光伏玻璃的全產業鏈(復刻通威模式);電池組件+電站資源融合:一道新能-捆綁三峽,華晟-捆綁電站與資本,愛康-浙能-華潤,中來-浙能-國電投;新入局的玩家:吉利新能源:硅料+玻璃+電池組件(計劃)三一:硅料+硅片+電池+組件+部分設備等等。
?
光伏巨頭的新一輪爭霸賽的布局:
?
快速融資打造“一體化牢不可破的護城河”
?
我們知道現在的光伏制造業,主要環節技術差異已經被逐步拉平,雖然在3年多之前,我就提過電池和組件的制造已經淪為設備的拼接,不再有技術門檻了,很多朋友嗤之以鼻,現在在新勢力崛起后逐步應驗了。
?
現在行業發生新的轉變,門檻更多體現在資金實力和渠道實力上,即“軍備競賽”。
?
行業已經出現五個巨頭,即隆基,晶科,天合,晶澳和通威,三個“半巨頭”,阿特斯,東方日升和正泰系。這八個公司將會成為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爭霸賽”主角。
?
前五已經完成了主產業鏈和部分副產業鏈的全面布局:
?
1)奉行“霸道”的隆基
?
隆基制造+陜煤集團/永祥硅料+寶申資本/連城供應鏈三駕馬車;以隆基的120GW硅片-電池-組件的主平臺產業鏈,加上陜西煤業硅料與永祥的投資相互制衡保證自己硅料安全,也不增加隆基的資本壓力。
?
寶申資本/連城,先后完成了:連城硅片/硅料加工設備,玻璃企業福萊特、彩虹、亞瑪頓、旗濱等的戰略合作投資,金剛線-美暢,電池設備拉普拉斯/愛華,小輔料的膠膜-海優威合資/部分參與小膠膜企業和粒子企業融資,背板-中聚,晶隆坩堝炭炭材料,特氣的投資,等等。
?
基本涵蓋了隆基系所需要的大部分材料和設備。
?
又通過隆基為平臺,取得了幾百億的外部投資人接盤(其中張磊成為最大接盤俠),股權質押,連城高管置換,獲取巨大的流動資金。
?
這樣在平臺和渠道上、供應鏈安全上、資金儲備上,實現了完整的貫通。(原本是作為隆基分析的下篇的,對照爭霸賽的第十五期上篇,不過涉及太多行業秘密,不方便展開了。在此做個小鏡子,幫大家“管中窺基”)。
?
2)奉行“王道”的晶科
?
而晶科奉行“王道”。晶科是最早意識到單多晶之爭,尺寸之爭,原材料之爭,背后的邏輯。即隆基希望多個領域行使“霸道”,以強硬態度占據霸權。而晶科奉行“王道”,以時間換空間,以言和換時間。
?
晶科一路走的是精算模式,對供應鏈工于計算,死摳成本,精確計算客戶和市場,對自己的定價容忍度,所以對內高度控制成本后,能以“相對合理的價格”得到市場的認可。
?
但時代總是分時代的,過去電池和組件產業鏈降本空間多,也可以不斷降本提效。
?
而后面產業鏈的利潤逐漸走向上游,隆基以比中環更靈活的決策,成為了單晶硅片龍頭,并向晶科的王座發起了挑戰。
晶科在2016-2018年,因為長期的低利潤運轉,自身資金實力不足,這階段已經不具備立馬做硅片重資產投資的能力了。
?
此時晶科選擇了與隆基聯合,擁抱單晶硅片,擁抱大尺寸。對外“言和結盟”,對內加速自己硅片的布局,擺脫硅片的制約。
?
在分離了晶科科技,又A股回歸后,用資金投資了新特,完成了上游產業鏈的布局。
?
在供應鏈布局上,先后分離了展宇,在topcon時代,借殼成為了topcon電池第一股--鈞達。
?
戰略投資合作了玻璃企業,通過供應鏈投資了即將上市的祥邦科技,綠康生化(緯科膠膜)。
并且現在晶科新材的漿料,也成為行業前五的漿料公司,僅僅排在聚和股份、帝科股份、晶銀、上銀之后。還有自己生產的接線盒,邊框等等。戰略/參股了拉普拉斯、海目星等設備企業。
?
與隆基不同,晶科很少在供應鏈端口制造“危機”而是順應危機。也樂于分享和切割,派出公司的老將,擔任別的公司高管,如新特、麗豪、高景等等。這正是因為這些指導思想,靈活的手段,以更低的股份占比,更少的資本投入,換取了更多供應鏈企業的支持。
?
最近又當機立斷的,賣出了新疆晶科,開始投資山西,投資幾十個GW的全產業鏈。未來,如果平穩落實,將取代中來股份,成為實質上的山西省光伏板塊”鏈主企業“,吸引更多的材料和設備企業追加投資,帶動山西省實現煤炭能源向清潔能源的轉型。
?
就在今年一季報,晶科系與隆基系的體量規模已經和隆基主體差不多,未來2年有望和隆基掰手腕。
?
3)奉行“制衡“的天合
?
天合是業內現存“派系最多”,產業鏈布局最多元的光伏企業。派系最多雖然會增加企業的管理成本,延緩了決策速度。但是派系多,也是有好處的。面對部分團隊出走,如總能有替代的團隊。
?
通過體量大和產業鏈的延伸,可以消納和吸引更多的團隊。回看過去和現在,不少行業的企業高管都有天合從業經驗。
?
如后起之秀又是行業老將的隆基、東方日升、中利等等。更是有數不清的中小型電池組件企業老板來自天合。
?
天合在尺寸之爭的時候,并沒選擇順應隆基的思路“以166拖延,以182為領先其他公司”。
?
選擇打破供應鏈體系,盡管這是最難的,但選擇了210作為基準點,打破了隆基的設計思路。
天合先后打通支架的承載難點、玻璃膠膜背板邊框的尺寸匹配難點、接線盒的電壓難點,說服客戶接受不同尺寸招標等,都是順周期下,組件企業不愿意勞神費力的地方。
也讓全行業“解放思想”,開始了多種尺寸并行的組件設計思路。
?
而在合作方面天合先后和中環綁定,后面跟弘元綁定,攪動整個硅片行業洗牌,形成了硅片多強的格局。
?
這里不展開,可以看我過去尺寸分析的文章。
而天合也是最早從組件制造跳出,延伸產業鏈的企業,從做分布式的天合智慧(天合藍天天合富家),到收購支架公司,自己搞支架,再到成立儲能公司做儲能,實現了圍繞新能源的供應鏈布局。
這期間,從天合出去的人先后出去了無數批人,建立了相關的設備公司,流水線公司,漿料公司,電池片代工企業,組件代工企業,經銷商等等。這都與制衡和不斷滾動的團隊模式相關。
?
而現在天合也不得不重新選擇“一體化”作為自己的護城河。在組件設計多元化之后,供應鏈必須服務于設計,自己必須推出多元化的組件組合,應對不同的需求。
?
天合目前在青海做硅料到組件+光伏玻璃+坩堝材料的全產業鏈布局。
?
又先后在全國和全球多點布局,如淮安、宿遷、揚州、四川等,也在越南外考察美國、中東、印尼、產能布局。一面打造一體化基地,一面散點布局硅片、電池、組件,形成相互比拼,相互牽制,相互進步的局面。
?
4)奉行“科學”的晶澳
?
晶澳近年開始了“一體兩翼”的策略,主產業鏈由晶澳太陽能做,母公司晶龍去投資配套的輔材和設備。
?
生產和制造,基本由專家團隊負責,靳總及女兒負責公司的戰略融資,外部投資。晶澳這么多年屹立不倒,不出大的紕漏,也是基于這個相對的穩定結構。
?
晶澳的戰略策略,類似于晶科。相較于晶科的顯露,晶澳更加隱蔽。晶龍最早投資做硅片相關松宮半導體。后面引進了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團隊,于是取名“晶澳”,澳洲的澳。
晶澳一直延續工程師文化,奉行“科學管理”+“穩健投資”。晶龍圍繞晶澳,做了很多產業鏈布局,例如收購漿料企業優樂,成立寧晉陽光做接線盒、網板,晶龍切片廠,陽光硅谷的坩堝和熱場配套。
?
還有興辦教育,成立光伏學院,為自己和行業輸送人才。投資物業和房產,保障集團的食宿,盡管飯不好吃,但是基本照顧到了企業運行的方方面面。
?
當面對隆基的單多晶切換和后面的尺寸之爭,晶澳也選擇了前期講和,后期發力的策略。選擇182陣營,加快自己的硅棒和切片事業發展,爭取足夠的時間,晶澳回到A股,解決融資問題。后面戰略投資了新特,同時應對膠膜飛漲,投資了海優威,成立了晶龍新材料,自己做邊框,逆變器投資等等。
?
今年一季報無疑是前面多年鋪墊的結果,晶澳超越隆基晶科天合,成為組件利潤率最高的組件企業。前期投資的逐步在反哺主營業務,讓主體逐漸回血。未來達到相輔相成。個人也在晶澳上投資賺了不少錢,感謝穩健策略。
?
5)奉行“跨越”的通威
?
通威,其實早在寫爭霸賽第一期就已經列為霸主對象了,后面也無數次提到。這是一家“勇爭第一又永爭第一”的企業,劉主席個人魅力很強,從其說話的風格,文筆,肢體語言都能體會到。
?
所以多年前就斷言,通威不會樂于做隆基的附庸,必定會隱忍走向臺前。
?
如幾年前的那場戰略合作發布會,前面送走了隆基,后面撤換桌椅就跟天合等公司戰略合作,搞拉棒切片電池片合作了。戰略的轉換非常干脆,也不藏著掖著,直接明牌。
?
就像幾年后的通威,進軍組件市場,一來就在各大招標會上爭取C位,爭奪標王。同時組件擴產非常迅速,今年以來已經宣布了幾十個GW的擴產,并揚言“進入前三,問鼎第一”。
?
時機就是在等電池技術和組件技術完全成熟,發揮后發優勢。
?
幾年之前,行業都說擁硅為王,我想有兩層意思,一個是重心在“硅”上硅料會成為戰略物資。
?
第二個是“擁”,能把永祥通威玩弄在手的隆基,無疑成為了王。投資永祥無疑成為隆基最具價值的投資,這幾年連續為隆基貢獻了上百億的利潤分紅。
?
而劉主席很大方,去年就跟著硅料行業一起,與一體化頭部玩家玩起了“雙簧”。實現了硅料企業與一體化企業的雙贏。
?
我們可以看到隆基、天合、晶科、晶澳的投資收益都是幾十億,這帶來兩個好處,自己低成本拿硅料,組件實現降本。投資收益也能獲得組件制造從未得到的利潤。雙贏,贏麻了。
?
而4月以來,硅料從230元狂跌到今天的65元,幾乎一天就蒸發2萬/噸的利潤。正如筷子相交,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硅料的巨大產能投放和組件玩家的紛至沓來,過去的結盟,無法持續。
?
6)三個“半巨頭”--奉行“和而不同”阿特斯
?
被某水軍一直嘲笑的“千年老二”,多晶孤勇者。后面也問過其高管,她們說不在意外界說法,做好自己就好。
?
阿特斯一直走的是和而不同的準則。單多晶之爭時,單多晶同時做,多晶賺到最豐厚的利潤,單晶轉型也沒拉下。
?
NP布局,阿特斯也布局最早,兩個技術路線HJT和TOPCON同時研究。回到A股也是跟隨在天合,晶科,晶澳后面。
?
布局輔材,做膠膜、做接線盒、做邊框到現在自己做逆變器。一路上都是小心布局,絕不冒尖,也不落后。好像是班上的副班長,拔尖但也不顯眼。
?
之所以劃為半個巨頭,是因為阿特斯長期以來是一個電站為主體的公司,其制造的組件一半都是用于自己電站的建設。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集中式和儲能式光伏電站建造商。
?
帶來的問題是,組件技術發展相對趨于保守,即必須保證電站不使用過于現金冒進的技術,避免出現事故。優點從行業地位可以一窺,副總裁張光春博士,是全球光伏行業標委會的主任委員,對組件安全性,可靠性異常重視。
?
也身先士卒,與國際各類標準制定者們做斗爭,為中國企業,材料匹配,可靠性標準制定,爭取利益和話語權。這也是業界設備企業,材料企業,老牌技術研發工作者,對阿特斯格外敬重的原因,也是其軟實力。
?
國內上市的阿特斯,是制造板塊的阿特斯,少了電站板塊的加持,組件需要與現在行業的各類企業競爭,對比頭部五家,實力要差一些,現在還缺少硅料板塊的助力。
?
7)三個“半巨頭”--奉行“投資”的東方日升
?
如果說前面的企業都有自己的戰略準繩,似乎沒有絕對和核心詞,所以從行為上提煉了一個詞——投資。
日升是一個小型電器企業起家,后面趕上時代的風潮,進入光伏行業,從天合等企業挖來團隊,開始了電池組件的制造,迅速而較早的登陸股票市場,成為行業前十之一。
?
風格比較多元,先后投資了成立了雙一力儲能電池,又財務投資了膠膜第二大廠“斯威克”,也投資了很多中小型設備和產業鏈輔料企業。
?
林總算是一個富二代創業,浙江寧海是大本營。從交談言行看,很精明。日升最大的坎坷就是定增被否,這次融資失敗,讓日升錯過了最好的時機,也讓日升失去了現金奶牛--斯威克。
?
好在其后,收購了硅料三線企業盾安環能,正好碰到了擁硅為王的風潮,硅料讓日升回血不少。但是距離前五的巨大產能差距,一體化布局差距,還是不足以比肩了。
?
日升給行業有多個貢獻,一個是組件開拓國際市場的時候,日升是少數另辟蹊徑,去亞非拉當時非主流的地區,那些當時晶科,晶澳,天合,協鑫等看不上的地區,打開了市場。
?
第二個就是異質結技術拓寬供應鏈。冷光切片技術,低溫漿料技術,低溫焊接技術都是日升頂住壓力配合設備企業和材料企業攻克完善的。
?
這比之前晉能、愛康、中智更進了一步,讓異質結的產業化推進不少。
?
日升戰略投資的黃強博士,出走創立了中旭創,目前利用外部融資,繼續自己的異質結技術產業化。
?
8)三個“半巨頭”--奉行“靈活”的正泰系
?
正泰應該分為三個,正泰電器(主上市公司),正泰新能(電池組件制造),正泰新能源(集中式電站),正泰安能(分布式電站)。新能和安能已經分拆,準備獨立上市。正泰也在扶一馬,送一程。幫助他們鋪設電站渠道,同時追加供應量投資,如麗豪,如引入福萊特和福斯特戰略投資等。那涉及正泰敏感期,我們就不展開了。
?
以上,是確定的八個席位,我想前十還有一個是first solar。另外一個席位可能是一道、adani、海泰、中潤、中清等公司角逐。他們都有自己的布局,但是和前面頭部企業存在較大差距。后面做個轉場,我提一個新觀點。?
?
加速老舊產能的出清,NP形成組合拳
?
首先大家都意識到n型是未來的方向,但其定位,很多投資人是迷茫的。現在TOPCON真正的意義不在于技術迭代替換,而是拉長PERC的覆蓋能力。
現在perc技術下,存在三個檔位和尺寸。
?
400-450瓦的,210的40和45版型,還有182的54版型,主打的是小型屋頂市場。600和660瓦的,高功率的,182的78片版型(這個出貨極少),210的60和66版型,主打大型平地電站。
540-550瓦的,210的55版型和182的72版型。是目前覆蓋能力最強的版型。幾乎全部的集中式電站和分布式電站都能使用。當然也是競爭最激烈的,這個功率段,是100%組件企業可以生產的。
?
在大家都會預判硅料回落的預期下,頭部企業已經開始意識到不能在紅海里面繼續內卷,要突圍。突圍有兩個辦法,一個是改更高效率的電池片,一個是增大組件尺寸,增大功率輸出。
于是今年3月,各大組件頭部企業在北京開了一個會議,關于擬定新的大尺寸硅片。這次會議不能說“不歡而散”吧,也能稱之為“基同鴨講”。(上圖是呂俊博士苦口婆心勸大家都不要改尺寸,182*182才是最有尺寸,當然對面的各大廠商都笑而不語)首先同意隆基提出的組件設計使用182為基礎的,使用1184mm為寬度。而長度設計,各家都給出了不同的看法。
?
于是出現了,182*(191mm,183.75mm,185mm,188mm,199mm)等多個排列組合。在PERC上,能增加5-15-25瓦。如下表:
?
?
而尺寸的變化,是獨家屬于一體化企業的。想要非標尺寸的硅片,已經不是買賣的問題,非頭部企業花費大量精力做營銷后,很有可能被供應鏈卡脖子。同時面對頭部組件企業,低成本的競爭。
?
而新型的n型topcon技術,相對于hjt更成熟,直通率高。頭部企業會選擇大尺寸+n型號實現全功率段的覆蓋。
?
即可以通過改變尺寸+topcon實現高達+50W的覆蓋。所以既然明白了這個道理。晶科激進的推進TOPCON化和尺寸多樣化就“一目了然”了。
?
全覆蓋的優勢就是,可以用低擋位的topcon替換高檔位的perc組件,實現產更強的利潤轉化,也因為低擋位的topcon組件成本低于高檔位的perc,能賣出更好的價格。
?
客戶也能以檔位和功率為出發點,選擇合適自己的產品,不用計較尺寸大小和NP型技術帶來的,學習成本。直接告訴他,這個功率我都有,能測算出最合適你屋頂的組件搭配方案即可。極大的減少了推廣成本和市場接受門檻。
?
過去的壁壘,體現在技術環節上,而現在光伏行業的壁壘,體現在產能靈活性和供應鏈彈性上了。
?
必須以更快的速度實現N型產線的拓展,即硅棒,切片,電池和組件的產業鏈新建。所以,展會后,隆基、天合、晶科第一時間宣布了新一輪的擴產,區別于過去單體工廠,都是集成化的超大體量的一體化工廠。
?
以體量優勢和供應鏈優勢,擊退其他小型對手。這一波競爭,我想頭部五家在大氣層,而新晉玩家經過大浪淘沙死一半,很正常。
來源:雪球,四月鹿
原文始發于微信公眾號(艾邦光伏網):光伏巨頭爭霸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