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時代,越來越多領域需要應用陶瓷新材料,而且隨著電子產品“輕薄短小”化發展等影響,器件對陶瓷粉底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作為陶瓷新材料領軍企業,國瓷材料如何迎接機遇與挑戰?如何因地制宜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上海證券報記者近期專訪了國瓷材料創始人、董事長張曦。
張曦:新質生產力是先進生產力的具體體現,“新”就是創新,“質”就是質量。國瓷材料是一家典型的新質生產力企業,公司實現了從鈦酸鋇單一材料的生產企業到多品類材料領先的平臺型企業的轉型發展。技術創新、質量穩定、國瓷業務系統(CBS)是公司的三大核心競爭力。
張曦:在技術創新方面,國瓷突破了薄壁直通式載體和高性能顆粒捕捉器技術短板,打破了蜂窩陶瓷技術長期被國外壟斷的局面,實現了國產化替代。具備核心技術的陶瓷材料、高導熱陶瓷基片以及金屬化產品等,在低軌衛星和6G通信領域已經被客戶大規模采用,成為驅動企業騰飛的第二條增長曲線。
在產品質量穩定方面,公司走出一條綠色低碳化、智能數字化的發展道路。通過引入全自動化生產線和數字檢測設備,公司全面提升自動化水平和生產穩定性,目前東營各廠區實現了MES(工廠執行系統)信息化全覆蓋。
以蜂窩陶瓷產品為例,常規人工檢測方式存在容易出錯、效率低下的問題。現在,公司通過人工智能、數字賦能,讓計算機來解決這一問題,基本消滅了數據孤島。公司先后榮獲國家級綠色工廠、山東省省長質量獎、全省質量標桿、省級數字化工廠等榮譽。
張曦:新時代需要以新質生產力推動形成企業競爭力,更好地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
作為產業基石、行業支撐、技術先導,新材料在新質生產力發展中起著尤為關鍵的作用。對于新材料行業來說,新質生產力的本質就是技術進步和模式創新驅動下的產業模式變遷。但是,中國新材料產業不能直接照搬西方先進的模式,要結合自己的歷史實踐,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打造自己特有的產業模式,形成核心競爭力和戰略競爭優勢。
張曦:所謂“危與機并存”,我們要學會正確看待機遇和挑戰。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唯一出路就是技術創新,但技術創新不是說一說就可以突破的,而且越往后發展越艱難。任何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最終都要指向技術創新,既要看到當前有難度,也要對未來保持樂觀。
比如,在當前愈加嚴格的環保背景下,對尾氣處理系統中蜂窩陶瓷載體、涂覆催化劑等產品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也將進一步提升尾氣催化材料的應用需求。但蜂窩陶瓷載體全球市場長期由美國、日本的公司壟斷,其合計占到了 90%以上的市場份額,中國企業擠占他們的份額,實施走出去戰略的挑戰和難度也越來越大,但國瓷材料對此有信心。
張曦: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帆風順。中國產業體系相對完整,是全球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制造業門類最齊全的國家,產業鏈、供應鏈韌性足。我們要以建設現代產業鏈為抓手,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優化區域產業布局,提高產業綠色發展水平,高水平推動產業開放合作,完善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產業政策,最終推動產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 本文轉載《上海證券報》
原文始發于微信公眾號(國瓷材料):國瓷材料張曦:創新是新材料的密碼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公眾號,點擊下方菜單欄左側“微信群”,申請加入交流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