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來自四川大學校友總會
2013年2月16日14時1分,“中國塑料之父”——徐僖先生因突發呼吸心跳驟停,搶救無效,永遠地離開了我們。徐僖先生是我國高分子材料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油田化學》期刊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化學卷》高分子化學分支副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化工卷》高分子化工分支主編,在世界享有盛譽的Hanser出版社《國際聚合物叢書》顧問編委。
我們扼腕,一位大師,離逝而去!
奮斗之愿:“中國人能在世界上普遍受到尊重”——天之所覆,地之所載,人之所履,莫大乎忠
徐僖1921年1月16日生于江蘇南京,他的姐夫張祖培曾是愛國學生領袖,其愛國精神和正義感,給幼年的徐僖很大感染。南京大屠殺前三天,徐僖隨父母離開南京,逃難到四川,但外祖父一家卻無一幸免,巨大的悲痛在徐僖心中留下了終生無法愈合的創傷。入川后徐僖先后就讀內遷萬縣的金陵大學附中和重慶南開中學,而后考入了內遷貴州的浙江大學化學工程系。青少年時代的徐僖顛沛流離、輾轉東西,親歷了祖國山河破碎的痛苦,閱盡了國家民不聊生的慘狀,這些痛楚沉淀成徐僖心中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學以所用、報效祖國的誓愿。
抗戰勝利后,徐僖一舉考中庚款留美研究生,于1947年9月到美國賓州李海大學 (Lehigh University ) 攻讀碩士學位。隨行背著三十多公斤五棓子的徐僖,抱著為中國人爭一口氣的決定刻苦學習,繼續深入他在國內開始的五棓子塑料研究,在實驗室研制成功五棓子塑料,1948年獲得碩士學位。他為豐富實踐經驗,放棄了攻讀博士學位的機會,到紐約柯達公司車間實習,熟悉了化工生產的基礎設備與生產工藝。
時值新中國成立前夕,為實現報效祖國的愿望,徐僖猶如一支反哺歸燕,沖破重重阻擾回到了祖國。1950年初,徐僖受聘為重慶大學化工系副教授,當時國內正處于工業基礎薄弱、進口原料被封鎖的當口,塑料制品奇缺,連衣服鈕扣和一般家用電器的插頭、插座都很難買到。自造塑料,成了緊急而迫切的民生大事。1952年,徐僖受命籌建重慶棓酸塑料廠,任副廠長兼總工程師。徐僖和干部工人一起勞動,拉板車、抬機器、安裝設備,無所不干。在夜以繼日工作下,棓酸塑料研制成功。1953年5月3日,重慶棓酸塑料廠正式投產了,這是由中國工程技術人員自己設計、完全采用國產設備和國產原料的我國第一個塑料工廠。后來回憶起這段往事,徐老向別人提到:“那時候我瘦得一塌糊涂,開工那天我站都站不直,當時市里的領導來慰問我們,他們都看不出哪個人是我。”塑料工業的建立,發展我國高分子材料事業以及培養相關人才便提上日程,就在這年徐僖受命在原四川化工學院籌建我國高等學校第一個塑料專業,并于1959年開始招收研究生,他還與蘇聯專家阿·費·尼古拉耶夫在成都舉辦塑料工程專業高級進修班,這為我國高分子材料事業開辟了廣闊道路。正當我國高分子事業蒸蒸日上之時,徐僖卻自1957年開始在政治上多次遭受沖擊,工作上阻力重重,但這些都沒有改變他為振興中華而奮斗的決心與熱情。在下放勞動期間,他撰寫出版了中國工科類高校第一本高分子教科書《高分子化學原理》。1964年,又創建了我國第一個高分子研究所。“文化大革命”中,徐僖被扣上“反動學術權威”的帽子,飽受折磨,右眼因此成疾而失明,但他每晚仍在燈下工作。他認為:國家要富強,離不開科學技術,一切(指‘文革’)都是暫時的,總有一天會結束。他要為那一天的到來做好準備。1970年重慶某軍工單位請徐僖前往協助解決一些重要技術問題,他喜出望外。在那里,徐僖同普通工人同吃食堂,卻不辭辛苦,深入工廠、車間、實驗室及野外試驗現場,同技術人員、工人一起研究試制新產品,搞技術革新。這些單位在其主持或指導下,取得了多項重要成果。1985年徐僖被國防科工委、國家計委、國家經委、國家科委聯合授予“國防軍工協作先進個人”稱號。
艱難的時期一過去,雖是知天命之年的徐僖卻朝氣蓬勃,他迎著科學發展的春風,將深愛的高分子事業推上一個新的發展平臺。1980年后的十余年里,徐僖創建的高分子材料學科點迎來了全新的發展:他被評為我國首批博士生導師,他率領的高分子材料學科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我國高分子材料領域最早的國家重點實驗室落成,該實驗室建立博士后流動站——四川大學高分子材料學科成為我國該領域第一個擁有博士點、博士后流動站、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四位一體的科研和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2003年該基地進入國家“985”工程。
徐僖非常重視與國外的學術合作與交流,在他的主持下,高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先后與英、美、日、俄、荷蘭、加拿大、捷克等10多個國家的研究機構、高校和企業簽訂了合作協議。在國際學術交往的同時,他又十分注意維護祖國的尊嚴。在一次國際會議上,一名日本學者以輕蔑的方式把他的名片遞給身為中國人的徐僖。徐僖不動聲色,當面將名片遠遠甩到地上。那位日本學者狼狽不堪,從地下拾起名片,恭恭敬敬地遞到他手中。
1989年5月國際聚合物加工學會(PPS)第五屆學術年會宣布,1991年亞澳地區PPS會議在中國上海舉行,委托徐僖負責籌備。為此,徐僖和中國化學會、上海交通大學等作了大量準備工作。1990年4月,徐僖在法國尼斯出席第六屆PPS年會時向執委會匯報籌備情況,少數不友好人士以各種借口反對1991年會議在中國召開。會場秩序陷入混亂,漸漸形成否定氣氛。一個已經確定了的會議被如此否定,對國家的尊嚴是很大的損傷。強烈的愛國心和民族自尊感使徐僖冷靜下來,他毅然走上講臺從容應對,自信而有力的話語,扭轉了會場氣氛。他又向代表們介紹了中國高分子科學迅速發展的狀況等,消除了部分代表的誤會。之后,幾位友好學者講述了他們在中國的講學經歷,表達了對徐僖的高度信任和大力支持。最后執委會決定,會議仍按原計劃在上海舉行。徐僖用自己的品格、魅力和學識維護了祖國的尊嚴。1991年亞澳地區PPS會議舉辦非常成功,之后,2000年6月和2007年7月在上海又分別舉辦了PPS的第16屆全球學術年會和亞澳地區會議。
徐僖帶領的研究團隊在高分子力化學、通用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化新技術研究、國防軍工領域和石油領域等方面為我國做出了巨大貢獻,其中一些成果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獎和國家技術發明獎,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讓中國人能在世界上普遍受到尊重”——徐老終生不懈地追求他最大的心愿。
育人之方:“要做學問,先要學會做人”——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近60年的辛勤耕耘,徐僖創辦的高分子材料學科基地為國家培養了數以萬計的高分子科技人才,可謂桃李滿天下。
徐僖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在學風上,他相當嚴謹。對于學生的論文要求非常嚴格,每一篇論文均須簡潔、清晰、明確。在修改論文上,更是逐字逐句審閱,對實驗數據仔細核查,他對學生的學術道德嚴格要求,絕不準弄虛做假。在許多學生的回憶里,徐老常常在他們的文章上做大段紅色的批改。連標點符號,論文注解的格式,英文拼寫,他都會改。這和他自己的研究一樣,每個實驗數據都要反復核對驗證,容不得半點的“不對”。在做學問上,徐僖很認真嚴肅,只要有一個字錯了,或者是學術論文裝訂錯誤,他都非常生氣。
作為老師,在傳授知識上徐僖毫無保留并且著力為學生創造好的學習科研環境和機會。他擬定的學位論文題目大多是學科中的前沿問題,完成的論文一般都會參與國際學術交流,刊登在國內外有關學科的重要期刊上。他向學生和中青年教師傳授他的學術見解,不知疲倦地指導和幫助他們選擇課題、爭取項目、解決難點,引導他們占領學術制高點。每次參加學術會議,他都會帶1-2人甚至更多人,以便拓寬學生的學術視野和增強國際合作與交流的意識。他總是對后輩說:“學術和真理面前,大家是平等的。”徐僖唯才是愛,兼任多所實力雄厚的大學的教授,同時對于較小的學校也關懷備至。他在北京服裝學院說過:“我不管學校的大小,只要你們努力,能在這個領域做出成績,我就幫助你們。我就一個目的:把咱們國家的材料學科發展壯大、能讓中國人在世界上普遍受人尊重。”
“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這是徐僖的家訓。在師生和親友的眼里,他不僅僅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更是一位真正的人生導師。他常教育學生“要做學問,先要學會做人”,同時他用親身經歷勉勵學生要愛國、愛民,求真、求實。他教育學生不管取得多么驕傲的成就,都不能目中無人,高傲自滿。對于總想多發文章多掙表現的年輕人,徐僖教育道:“做學問要踏實,要看得遠。”“做老實人一定要吃虧,但是做老實人絕不吃大虧”、“不要怕別人評說,是真理,歷史自有公道。”這是徐老給他學生留下的印象很深的話。其正直無私、淡泊名利的崇高品德感染著他的學生。“一位真正的大師,真正的泰斗”,“一個有名望的人”,“他是一個特別能給別人正能量的人”,“徐先生是我做學問和做人的引路人”,“他是對我一生影響最大的恩師”,“聚良操美德為泰山北斗,合景行亮節成萬世師表”,學生對他的評價諸如此類。
徐僖愛生如子,不僅在學習上,在生活上,從戀愛到結婚以及工作、家庭,關心關懷無微不至。生活中的徐僖就是一位平和慈祥的老爺爺,他記得每個學生妻兒的姓名。他上班時每次離開電梯,總要轉過身對電梯里的同學揮手再見、笑著說“我到了”,讓人心中暖意融融。小輩想拜訪他時,他總是約小輩方便的時間,準備茶和糖果,下次見面時仍記得別人喜歡吃什么。
高分子材料學科的許多教師都知道徐老的規矩——兼職從不領取報酬。若是發表文章的稿費,他一般全數交給合作者;有些不便推掉的稿費、評審費和兼職薪酬,就存在工作單位,用于捐贈災區或幫助他人。徐僖還是上海交大聘任的教授,但自受聘之日起,他沒有領過上海交大的工資,并且退回了學校按規定分配給他的位于上海中心城區的住房。徐老最關心的是學生,尤其那些對學術充滿渴望卻家境貧寒的學生。1993年,他用自己的獎金在國家重點實驗室設立了“攀登”獎學金和助學金。2003年,他又將自己獲得的四川省科技杰出貢獻獎50萬元獎金全部捐出,用于資助或獎勵大、中、小學生。徐僖先生常說:“人生的樂趣在于無私奉獻,飲水思源,助人為樂。”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徐僖先生將他的一生毫無保留地獻給了他所熱愛的高分子事業,獻給了他所忠誠的祖國,他用心關懷學生,培育一代又一代高分子人才,是為真正的大師!如今先生已去,但其馨德,嘉惠后人!
(本文轉載,僅為傳遞信息,版權歸原出處所有,閱讀原文鏈接即可查看四川大學校友總會微信)
歡迎加入川大高分子畢業生微信群,目前有60名各地校友加入,請加群主微信:18666186648,注明“川大”
閱讀原文:查看四川大學校友總會原文
始發于微信公眾號:艾邦高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