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電池為二次電池,依靠 Li+在正負極之間移動完成充放電過程。二次電池又稱充電電池或者蓄電池,指在電池放電后可通過充電的方式激活活性物質而繼續使用的電池。鋰電池的四大組成材料包括正極、負極、電解液和隔膜。鋰電池通過 Li+在正負極之間往返嵌入和脫出完成充放電過程。在充電時,Li+從正極脫嵌,經過電解質嵌入負極,負極處于富鋰狀態;放電時則相反。鋰電池性能優異。常用的二次電池包括鋰電池、鉛酸電池、鎳鎘電池和鎳氫電池。相較于其他二次電池,鋰電池具有較高的能量密度以及較長的循環壽命,能量密度可達 100-200wh/kg,循環壽命大于1000次,遠高于其他二次電池。此外,鋰電池還具備可快速充電、高功率放電、環保性能好等優點。鋰電池的正極材料主要有鈷酸鋰、磷酸鐵鋰、三元材料等,按照正極材料的不同鋰電池可劃分為三大類:鈷酸鋰電池充放電穩定,但循環壽命較差。鈷酸鋰結構類型為層狀氧化物,其平均能量密度為 180-240wh/kg,循環壽命處于500-1000次,具備充放電穩定及良好的高低溫性能。但鈷酸鋰電池存在鈷價較高以及循環壽命較差的缺點,一般應用于消費電子領域,包括手機、筆記本電腦及其它便攜式電子設備。磷酸鐵鋰電池安全性能高、循環壽命好,但能量密度較低。磷酸鐵鋰結構類型為橄欖石,循環壽命大于 2000 次,具備良好的熱穩定性和安全性。磷酸鐵鋰的平均能量密度為 100-150wh/kg,顯著低于鈷酸鋰電池和三元材料 NCM 電池。此外,磷酸鐵鋰電池還存在低溫性能較差以及產品一致性較差的缺點,一般應用于儲能領域和新能源汽車領域,其所應用的新能源汽車領域主要包括商用車、低端乘用車等。三元 NCM 電池能量密度高,但是熱穩定性略差。三元NCM電池結構類型為層狀氧化物,其平均能量密度為 180-300wh/kg,高于鈷酸鋰和磷酸鐵鋰電池。同時三元 NCM 電池具有較高的循環壽命,處于800-2000次。三元 NCM 電池熱穩定性較差,根據 OFweek 數據,其在250-300℃時便會發生分解,導致其安全性相對磷酸鐵鋰電池略差。三元NCM電池一般應用于新能源汽車領域。政策支持疊加產能建設帶動全球鋰電池行業快速發展。在全球碳中和背景下,各國紛紛出臺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車發展,包括但不限于對新能源汽車的現金補貼、對充電樁安裝的補貼以及系列稅收優惠政策等。其中國內新能源汽車免征車輛購置稅政策已延長至2023 年底。此外,全球各鋰電池生產廠商加快建設鋰電池產能。在政策、產能的疊加效應下,全球鋰電池行業有望保持快速發展。EVTank 預測到2030 年全球鋰電池出貨量或將達 4871.3GWh。鋰電池商業化始于 1991 年,發展歷程可劃分為三階段。日本索尼公司于 1991 年推出商品化可充電鋰電池,并實現鋰電池首次應用于手機領域,這是鋰電池商業化的開端,之后鋰電池發展歷程大致可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 1991-2000 年,日本壟斷鋰電池產業。該階段鋰電池容量較小,主要應用于移動式電話和便攜式消費電子產品中。日本企業憑借在鋰電池技術上的先發優勢,迅速占據消費電子市場。根據中國電池網數據,1998 年,全球鋰電池產量為 2.8 億支。此時,根據鉅大鋰電數據,日本鋰電池產能達 4 億支/年。在此階段,日本為全球鋰電池研發和加工中心。
第二階段為 2001-2011 年,中國和韓國鋰電池生產商逐漸崛起。智能手機等新一輪消費電子產品興起,拉動鋰電池需求增長。在此階段,中國和韓國企業鋰電池技術逐漸發展成熟,搶占鋰電池消費領域市場。其中我國鋰電池出貨量占全球鋰電池出貨量的比例從2003 年的12.62%增長至2009年的 16.84%,上漲 4.22pct;韓國鋰電池出貨量占比從2003 年的12.17%增長至 2009 年的 32.35%,上漲20.18pct;日本鋰電池出貨量占比從2003年的61.82%下降至2009年的46.43%,下降15.39pct。據TechnoSystemsResearch 數據,2011 年二季度韓國鋰電池出貨量首次超過日本,位列全球第一。鋰電池行業形成中日韓爭霸格局。第三階段為 2012 年-至今,動力電池成為新增長點。隨著消費鋰電池市場增速逐漸放緩以及新能源汽車行業迎來快速發展,動力鋰電池出貨量占鋰電池出貨量的比例總體上呈上漲趨勢。2017 至2021 年我國動力鋰電池出貨量占我國鋰電池出貨量的比例從 55%增長到69%,上漲14pct。我國逐漸發展為動力鋰電池生產大國。在鋰電池增長動力轉換之際,我國鋰電池生產商迅速崛起。截至 2021 年底,我國已發展成為動力鋰電池生產大國。2021 年我國動力鋰電產能占全球動力鋰電池產能的比例為69%。根據 SNE Research 數據,在 2021 年全球動力鋰電池裝機量排名中,我國有6 家企業位居前十。SNE Research 預計到2025 年我國動力鋰電產能占全球動力鋰電池產能的比例或將達 70%。新能源汽車行業高景氣帶動動力鋰電池進入高成長時代。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快速崛起帶動全球動力鋰電池裝機量快速增長。2016 年至2021年,全球動力鋰電池裝機量從 43.2GWh 增長到296.8GWh,年均復合增長率達47.0%,其中 2021 年同比增長 102.2%;2022 年1-9 月全球動力鋰電池裝機量為 341.3GWh,同比增長 75.1%。動力鋰電池行業進入壁壘較高,主要包括技術、品牌、規模和認證四大壁壘:動力鋰電池行業通過研發投入和技術積累構建技術壁壘。一方面,動力鋰電池行業技術更新迭代較快,需要較大的研發投入作為支撐,推動其向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發展。另一方面,動力鋰電池生產工藝復雜、過程控制嚴格,其在原材料的選擇、輔助材料的應用以及生產流程的設置等方面均需多年的技術經驗積累,其中三元電池尤其需要較高的技術積累。鋰電龍頭企業具有高研發投入規模。寧德時代在全球鋰電池行業處于龍頭地位。根據 SNE Research 數據,2022 年1-9 月,公司在全球動力鋰電池市場市占率達 35.1%,位居行業第一。2018 至2021 年,寧德時代研發投入從 19.91 億元增長到 76.91 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56.91%,其中2021年同比增長 115.5%;2022 年 1-9 月,公司研發投入為105.77 億元,同比增長 130%,研發規模超過 2021 年全年水平。2018 至2021 年,寧德時代研發投入始終保持占營業收入的比例為 6%左右。動力鋰電池行業下游客戶粘性強,品牌壁壘較高。下游整車企業一般采用合格供應商定點采購模式。該模式下整車企業通過對供應商進行嚴格評估,評估通過后才會與供應商建立定點供應關系,之后不會輕易替換供應商。因此動力鋰電池行業具有較強的客戶粘性??蛻粼谶x擇動力鋰電池時一般比較看重產品的能量密度、安全性、一致性、快速響應能力等,具有較強綜合實力和良好品牌效應的供應商才能更好地獲得下游客戶的信任。動力鋰電池行業規模壁壘主要體現在規模經濟、投產周期和議價能力。規模經濟方面,生產規模較大、資金實力雄厚的企業在原材料采購和生產運營方面具有相當高的規模經濟優勢。建設投產周期方面,動力電池生產企業從建立新產能到產能穩定釋放通常需要經歷較長的時間,規模較小的企業抗風險能力較差,面臨各方面的挑戰也較多。議價能力方面,動力鋰電池處于產業鏈中游,其生產廠商上下游議價能力對企業的生產經營至關重要,小規模企業缺乏議價能力。動力鋰電池認證壁壘主要體現在電池供應商的研發及生產實力。作為新能源汽車的核心部件,動力鋰電池在研發、生產、銷售環節需圍繞車廠客戶特定車型的具體需求,隨整車共同開發。所以整車企業對電池廠商的研發能力、行業應用積累、產品設計及工藝水平有著較高的要求。動力鋰電池生產商的生產設備、工藝流程、管理能力、產品品質等各方面通過整車企業的認證之后,才能進入其供應鏈體系。2021 年全球鋰電池出貨量大幅增長。2017-2020 年全球鋰電池出貨量穩步增長,從 143.5GWh 增長到 294.5GWh,年均復合增長率為40.7%。受新能源汽車行業高景氣影響,2021 年全球鋰電池出貨量創歷史新高,達562.4GWh,同比增長 90.97%。其中 2021 年我國鋰電池出貨量為327GWh,同比增長 128.7%。作為鋰電池的重要組成部分,動力鋰電池出貨量迎來快速增長。2017-2020 年我國動力鋰電池出貨量從 44.5GWh 增長到80GWh,年均復合增長率為 21.6%。2021 年我國動力鋰電池出貨量達226GWh,同比增長182.5%,實現大幅增長。高工鋰電預計 2022 年我國動力鋰電池出貨量有望達 450GWh。動力鋰電池行業格局逐漸優化,集中度較高。全球動力鋰電池行業集中度總體呈上升趨勢。2017至 2021年,全球動力鋰電池裝機量CR5從56.1%上升到 79.5%,提升 23.4pct;CR3 從 44.0%上升到65.1%,提升21.1pct。全球動力電池行業集中度較高。2022 年 1-9 月,全球動力鋰電池裝機量CR5達 76.3%,排名前五的分別為寧德時代、LG 能源、比亞迪、松下、SKOn,其中寧德時代裝機量占比達 35.1%,位居首位。鋰電企業積極推進鋰電池產能建設。各公司在原有產能基礎上,積極布局鋰電池產能建設,搶占市場份額,迎接TWh 時代。據不完全統計,2022年 1-9 月,寧德時代、億緯鋰能、孚能科技、國軒高科相繼發布鋰電池新增產能規劃:2022 年 1-9 月,寧德時代相繼新增 5 個鋰電池項目。根據公司公告,2022 年上半年寧德時代電池系統產能為 154.25GWh,同比增長135.68%。2022 年 1-9 月,寧德時代相繼公布了 5 個鋰電池產能項目,其中國內包括廈門時代新能源電池產業基地項目、濟寧新能源電池產業基地項目、洛陽新能源電池生產基地項目,均建設動力電池系統及儲能系統生產線;國外項目包括印度尼西亞動力電池產業鏈項目、匈牙利時代新能源電池產業基地項目,前者包含三元電池生產線,后者擬建設年產100GWh動力電池系統生產線。據 SNE Research 預測,2025 年寧德時代的產能將達到646GWh,2030 年將達到 1285GWh。2022 年 1-10 月,億緯鋰能相繼新增5 個鋰電池項目。根據公司公告,截至 2022 年 6 月底,億緯鋰能鋰電池產能約為31GWh。2022 年1-10月,公司相繼公布了 5 個鋰電池產能項目,其中國內4 個新增項目產能合計達110GWh;國外項目為馬來西亞圓柱鋰電池制造項目,擬建設圓柱形鋰離子電動工具、兩輪車和清潔工具電池系列產品。據SNE Research預測,2025年億緯鋰能的產能將達到 170GWh,2030 年將達到422GWh。2022 年 1-9 月,孚能科技相繼新增 4 個鋰電池項目。根據公司公告,孚能科技目前擁有鎮江一期、二期、贛州工廠共計21GWh 鋰電池產能,預計隨著鎮江三期產能在第四季度順利投產,2022 年底產能會有所提升。2022年 1-9 月,公司相繼公布了 4 個鋰電池項目,產能規劃合計達75GWh。目前公司 330wh/kg 高能量密度動力鋰電池已經獲得美國第三方相關認證,可在全球范圍內應用。據 SNE Research 預測,2025 年孚能科技的產能將達94GWh,2030 年將達 205GWh。2022 年 1-10 月,鵬輝能源相繼新增 2 個產能規劃項目。根據公司公告,2019 年以來,公司鋰電池產能利用率均超過100%,公司積極擴張生產建設。2022 年以來,鵬輝能源新增產能規劃項目2 個,擬投資120 億元,產能規劃合計達 40GWh,包含動力電池和儲能鋰電池項目。2022 年 1-10 月,國軒高科相繼新增4 個鋰電池項目。根據公司公告,預計公司 2022 年底可以實現 100GWh 的鋰電池產能。2022 年1-10月,國軒高科新增產能規劃項目 4 個,產能規劃合計達90GWh。據SNEResearch預測,2025 年國軒高科的產能將達 174GWh,2030 年將達523GWh。各大廠商積極擴張電池產能,預計未來全球鋰電池產能穩步提升。據SNE Research 預測,2021 至 2030 年,全球鋰電池產能或將從994GWh增長至 8247GWh,年均復合增長率為 27%。其中,2022 年底預計全球產能為1273GWh,同比增長 28%;2025 年底有望實現4055GWh 的產能,預計未來全球鋰電池產能或將不斷釋放。全球新能源市場方興未艾。2012-2021 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從12.5萬輛增長到 675 萬輛,年均復合增長率達55.8%,其中2021年同比增長108.3%;2022 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售量為408.7 萬輛,同比增長65%。伴隨著新能源汽車銷售的增長,新能源車滲透率持續提升,從2012年的 0.2%提升到 2021 年的 8.3%。據中創新航招股說明書,到2026年,預計全球新能源乘用車滲透率將達到 30.1%。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不均衡,市場空間依然寬廣。2021 年全球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前三的地區分別是歐洲、中國和北美。其中歐洲滲透率最高,達 17%;其次為中國,滲透率為 13.4%;北美為4.4%;其余國家合計新能源車滲透率僅為 1.5%,市場空間依然寬廣。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高速增長,行業逐步轉為市場驅動。2012-2021年,我國新能源車銷量從1.28 萬輛增長到352.1 萬輛,年均復合增長率為86.7%,其中 2021 年同比增長 157.5%;2022 年 1-10 月我國新能源車銷量為528萬輛,同比增長 107.67%。新能源車滲透率則從2012 年的0.07%增長到2021年的 13.4%,2022 年 1-10 月更是高達 24.03%。在政策補貼逐漸退坡的當下,新能源車市場滲透率大幅增長表明我國新能源車行業發展已逐步由政策驅動轉為市場驅動,實現良性發展。我國公共充電樁建設持續完善,支撐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充電方面,2015-2021 年,我國公共充電設施累計保有數量從5.8 萬個增長到114.7萬個,年均復合增長率達 64.5%。2022 年初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等十部門印發《關于進一步提升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服務保障能力的實施意見》,明確到“十四五”末,我國將形成能夠滿足超2000 萬輛電動汽車充電需求的充電基礎設施體系。換電方面,2011-2021 年我國換電站累計保有量從 30 座增長到 1406 座,年均復合增長率達46.9%。換電技術能在幾分鐘內滿足純電動車用戶補能需求,是解決電動汽車充電時間長的理想方案之一。換電站數量的高速增長或將為新能源車市場高速發展提供保障。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快速發展帶動動力鋰電池裝機量持續提升。2017-2021 年,我國動力鋰電池裝機量從 36.4GWh 增長至154.5GWh,年均復合增長率 43.5%,其中 2021 年同比增長142.7%;2022 年1-10月,我國動力鋰電池裝機量 224.2GWh,同比增長108.7%。新型儲能技術百花齊放,性能優勢突出。新型儲能技術是指抽水蓄能以外的儲能技術,包括鋰電儲能技術、全釩液流儲能技術、鈉電儲能技術、壓縮空氣儲能技術等。新型儲能具有建設周期短、選址靈活、反應速度快等優勢。新型儲能中電化學儲能建設周期最長3-6 個月、壓縮空氣儲能建設周期 1.5-2 年,遠低于抽水儲能建設周期6-8 年。新型儲能環境適應性強,能夠靈活部署電源、電網和用戶側等各類應用場景。此外,新型電化學儲能可以做到毫秒至秒級的響應。新型儲能中儲能鋰電池占據主導地位。無論是國際市場還是我國市場,儲能鋰電池累計裝機量均在新型儲能總裝機量中占據主導地位。國際方面,2021 年國際儲能鋰電池累計裝機容量占新型儲能的比例為90.9%。國內方面,2021 年我國儲能鋰電池累計裝機容量占新型儲能的比例為89.7%。新能源裝機容量穩步提升為儲能鋰電池行業的發展提供條件。風力發電方面,2017-2021 年,我國風力發電累計裝機容量從16.37GW增長至32.85GW,年均復合增長率 19%,其中 2021 年同比增長16.7%;截至2022年 9 月,我國風力發電累計裝機容量 34.77GW。太陽能發電方面,2017-2021年,我國太陽能發電累計裝機容量從 13.03GW增長至30.66GW,年均復合增長率 23.9%,其中 2021 年同比增長 21%;截至2022 年9 月,我國太陽能發電累計裝機容量 35.86GW。近年來,我國儲能鋰電池出貨量持續提升。2017-2021 年,我國儲能鋰電池出貨量從 3.1GWh 增長到 48GWh,年均復合增長率達73.0%;2022年上半年我國儲能鋰電池出貨量為 44.5GWh,整體規模已接近2021年全年水平。高工鋰電預計 2022 年我國儲能鋰電池出貨量在90GWh 以上,同比增長超 87%。配儲政策推動下,儲能鋰電池市場有望繼續保持高速增長。2021年國家發改委和國家能源局發布《關于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到 2025 年新型儲能的裝機規模達 30GW以上。近年來多地發布配儲相關政策,據中國儲能網統計,截至 2022 年9 月末,已有24 省區發布新能源配儲政策。其中,內蒙古和遼寧新能源配置儲能比例達到15%,儲能時長分別達到 4 小時和 3 小時;上海金山海上風電場配置儲能比例則達到了20%,儲能時長達 4 小時。國家與各地方配儲政策的落地有望推動鋰電池儲能高速發展。5G 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助力 5G 用戶數量快速成長。2019-2021年,我國累計 5G 基站數量從 13 萬個增長至 142.5 萬個,年均復合增長率達231%,其中 2021 年同比增長 98%;截至 2022 年9 月,我國累計5G基站數量達222 萬個,同比增長 92%。基礎設施的快速發展保證了5G技術的快速商用。近年來,5G 手機售價不斷下降,5G 手機出貨量快速提升。據IDC預測,5G 手機售價下降或將帶動 5G 手機出貨量快速提升,2022年全球5G手機平均售價將下降到 616 美元,全球 5G 手機出貨量將占據手機出貨量的54%,2026 年全球 5G 手機平均售價將下降到444 美元,占比會提升到79%。全球方面,IDC 預測到 2022 年全球 5G 手機出貨量將達到6.88億部,同比增長 23.6%。國內方面,2021 年我國 5G 手機出貨量2.66 億部,同比增長63%。2022 年上半年受到疫情防控、供應鏈緊張等因素的影響,5G手機出貨量不及預期。截至 2022 年 9 月,我國 5G 手機出貨量為1.38億部。新興消費電子產品需求穩步提升,有望帶動消費鋰電池需求增長。新興消費電子包括可穿戴設備、TWS 耳機、VR/AR 等新興電子產品。以可穿戴設備和 TWS 耳機為例??纱┐髟O備方面,2015-2021 年,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從 0.78 億臺增長至 5.28 億臺,年均復合增長率為37.58%;市場規模從 268.35 億美元增長至 550.61 億美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2.73%。TWS耳機方面,根據 Canalys 數據,2021 年全球TWS 耳機出貨量達2.9億部,同比增長 14.5%。此外,TWS 耳機的主動降噪、空間音頻、防水、無線充電等特性受到市場青睞,出貨量有望持續上行。根據Strategy Analytics預測,2022 年全球 TWS 耳機出貨量或將同比增長38%。
三元材料出貨量穩步提升,我國為全球行業主導。2015-2021年,我國三元材料出貨量從 3.65 萬噸增長到 43 萬噸,年均復合增長率為50.8%;2022年上半年我國三元材料出貨量為 28.5 萬噸,同比增長51%。根據高工鋰電數據,2021 年我國三元材料出貨量約占全球出貨量的58.5%,已成為全球主導。三元材料市場集中度較低。2021 年我國三元材料市場份額前五名為容百科技、當升科技、巴莫科技、長遠鋰科、振華新材,市占率分別為14%、12%、12%、9%、8%,頭部企業間差距較小。隨著市場進一步發展,預計未來市場集中度將不斷提升。鎳元素含量影響三元材料電池能量密度。三元材料分為三元鎳鈷錳(NCM)和三元鎳鈷鋁(NCA),目前中國新能源汽車使用的三元鋰電池主 要 是 NCM 。NCM 的 結 構 式 為 Ni1-x-yCoxMnyO2 ,如NCM622為Ni0.6Co0.2Mn0.2O2。其中 Ni 元素含量主要影響電池的能量密度,從NCM333到 NCM811,隨著 Ni 含量的提升,電池模組能量密度從150wh/kg提升到200wh/kg 以上。高 鎳 三 元 材 料 在 三 元 材 料 中 占 比不斷提升。高鎳三元材料指Ni1-x-yCoxMnyO2中 1-x-y>0.6 的材料,包括6 系三元(0.6≤1-x-y<0.8)和8 系三元(1-x-y>0.8)。隨著對高能量密度的追求與技術的持續進步,近年來高鎳三元材料在材料體系和電池系統兩方面均有實質性突破,占比有所提升。2021 年我國 8 系三元材料出貨量占比達36%,較2020 年提升14pct。磷酸鐵鋰產能迎來高速擴張。2021 年我國磷酸鐵鋰規劃項目超過300萬噸,疊加 2022 年的規劃項目,合計規劃產能超過540 萬噸,磷酸鐵鋰產能或將迎來高速擴張。從擴產主體來看,主要分為以湖南裕能、湖北萬潤為代表的傳統磷酸鐵鋰正極材料企業,以格林美、中偉股份為代表的三元材料企業,以龍佰集團、川發龍蟒、金浦鈦業為代表的磷化工以及鈦白粉企業,以鞍重股份為代表的跨界企業與以國軒高科、科力遠為代表的電池企業。僅就傳統磷酸鐵鋰生產企業來看,2021 年我國磷酸鐵鋰產能僅為97萬噸左右,傳統磷酸鐵鋰生產企業擴產規劃就高達170 萬噸,是現有產能的 1.7 倍以上。隨著產能的持續擴張,磷酸鐵鋰出貨量進入高速增長期。2021年,我國磷酸鐵鋰出貨量為 48 萬噸,同比增長258%,主要原因為上游原料價格大幅度上漲,車企降本壓力增大。相比三元電池,磷酸鐵鋰電池成本優勢相對明顯,更受車企青睞。2022 年上半年磷酸鐵鋰出貨量為41萬噸,同比增長 130%。隨著未來產能高速增長,新增產能持續釋放,磷酸鐵鋰出貨量有望維持高增態勢。磷酸鐵鋰市場集中度較高,CR5 達到70%以上。2021 年磷酸鐵鋰企業市場份額前五名為湖南裕能、德方納米、龍蟠科技、湖北萬潤和融通高科,CR5 達 70.13%,市場集中度較高。其中湖南裕能和德方納米市占率分別為25%和 20.21%,地位較為穩固。龍蟠科技、湖北萬潤、融通高科市占率分別為 8.67%、8.54%、7.71%。
5.1.寧德時代
公司為全球鋰電龍頭企業,動力與儲能鋰電池市占率均為全球第一。寧德時代是全球領先的鋰電池系統供應商,致力于為全球新能源應用提供一流解決方案和服務。公司成立于 2011 年,目前已發展為全球動力鋰電池和儲能鋰電池龍頭企業。動力鋰電池方面,根據SNE Research數據,2017至 2021 年公司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市占率從16.5%提升到32.6%,連續五年位列全球第一。儲能鋰電池方面,據 EV Tank 數據,2021 年公司全球儲能鋰電池市場市占率達 24.5%,位居行業第一。公司電池系統和鋰電池材料產量高速增長,產銷情況良好。截至2021年底,公司擁有產能電池系統 170.39GWh、鋰電材料28.4 萬噸。2021年,公司電池系統產量為 162.3GWh,同比增長213.87%,2015 至2021年年均復合增長率為 100.2%;公司鋰電池正極及相關材料產量為23.38萬噸,同比增長 255.86%。2021 年公司電池系統和鋰電池材料產銷率分別為82.20%和 121.39%,呈現了良好的產銷態勢。2021 年公司營收邁入新臺階,儲能業務營收占比有所提升。2021年公司營業收入為 1303.6 億元,同比增長 159.06%。2021 年公司營收大幅提升主要原因為新能源汽車及儲能市場滲透率提升,疊加公司新建產能釋放。2022 年 1-9 月公司營業收入為 2103.4 億元,同比增長186.7%。2022年上半年公司動力電池系統、鋰電池材料和儲能業務營收占比分別為70.06%、12.10%和 11.27%。隨著未來儲能業務繼續高速增長,營收占比有望進一步提升。2022 年三季度公司毛利潤再創新高,盈利能力有望恢復。2021年公司毛利潤為 342.62 億元,同比增長 145.25%,創歷史新高;2022年1-9月公司毛利潤為 398.59 億元,同比增長 97.5%,再創新高,業績增長的主要原因為國內新能源車需求旺盛疊加政策支持拉動儲能市場快速增長。受上游鋰礦價格上漲影響,2022 年上半年公司毛利率為18.68%,同比有所下降。儲能業務毛利率同比下降較多,主要原因為儲能項目落地時間較長,價格傳導機制較慢,對成本變動較為敏感。隨著公司持續提升鋰礦自給率與儲能業務后續項目的簽訂,盈利水平有望恢復。2022 年三季度公司歸母凈利潤大幅增長。2021 年公司歸母凈利潤為159.31 億元,同比增長 185.34%;2022 年1-9 月公司實現歸母凈利潤175.92億元,同比增長 126.95%。公司凈利潤規模的高速增長主要受動力電池市場高速增長、降本控費等因素驅動。2022 年1-9 月公司凈利率為9.33%,較2021 年有所承壓,預期未來隨著公司持續推進降本控費和完善產業鏈一體化建設,公司盈利水平有望恢復。公司聚焦高端鋰電技術,產品種類豐富。億緯鋰能成立于2001年,并于 2009 年在深交所上市。公司聚焦高端鋰電技術與產品,致力于打造最具創造力的鋰電池龍頭企業。目前公司產品種類齊全,包括消費電池和動力電池。消費電池方面,公司擁有鋰原電池、小型鋰電池、圓柱電池。動力鋰電池方面,公司擁有方形磷酸鐵鋰電池、大型軟包三元電池、方形三元電池、乘用車用大圓柱電池和 xHEV 電池系統。近年來,公司鋰電池產能穩步提升。2019-2021年公司鋰電池產能從3.71億支增長至 8.53 億只,年均復合增長率為51.69%,其中2021年同比增長92.42%,產能利用率為 96.09%。根據公司公告,公司在建鋰電池產能6.17億只,未來鋰電池產量有望進一步提升。公司營業收入持續增加,動力鋰電池板塊貢獻最大。2021年公司營業收入為 169.0 億元,同比增長 107.1%;2022 年1-9 月為242.8億元,同比增長 112.1%。收入增長的主要原因為在碳中和、新能源汽車和儲能產業蓬勃發展的背景下,動力儲能電池需求迎來快速增長。2022 年上半年公司動力鋰電池業務營業收入占比為 69%,為公司主要營業收入來源。隨著未來動力鋰電池業務繼續高速增長,其營業收入占比有望進一步提升。2022 年三季度公司凈利潤和歸母凈利潤持續增長。2021 年,公司凈利潤為 31.49 億元,同比增長 87.33%,創歷史新高;2022 年1-9月,公司凈利潤為 26.58 億元,同比增長 10.11%,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為鋰電池上游原材料價格上漲。2021 年公司歸母凈利潤為29.06 億元,同比增長75.91%;2022 年 1-9 月公司歸母凈利潤為 26.66 億元,同比增長20.31%。公司三費總費用率持續下降。2017 至2021 年,公司三費總費用率從17.04%下降到 6.47%,降幅為 10.57pct;2022 年1-9 月公司三費總費用率為3.60%,同比下降 1.55pct。公司三費總費用率下降的主要原因為公司持續加強費用管理,使得銷售費用率和管理費用率持續下行。2017-2021年,公司銷售費用率和管理費用率分別從 3.79%下降到2.30%、從11.70%下降到3.38%,降幅分別為 1.49pct、8.32pct。公司研發投入持續增長。2018 年至 2021 年,公司研發投入從3.15億元增長至 13.10 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60.81%,其中2021年同比增長91.52%;2022 年 1-9 月公司研發投入 14.32 億元,同比增長54.98%。公司的研發水平和電池產品質量受到多方認可。根據公司公告,截至2022年6月 底 , 公 司 在 動 力 電 池 領 域 已 獲 得 TüV NORDCERTGmbH頒發的ISO26262、2018 流程認證證書;公司 LF280K 儲能電芯已獲得了祐力(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出具的 UL9540A 測試報告。全球動力鋰電池領先企業,產量穩步提升。國軒高科成立于1995年,并于 2006 年在深交所上市。公司主要從事動力鋰電池、輸配電設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公司全資子公司合肥國軒是國內最早從事動力鋰電池自主研發、生產和銷售的企業之一,已發展成為全球動力鋰電池領先企業。近年來,公司電池組產量總體呈上漲趨勢,2017-2021 年公司電池組產量年均復合增長率為 47.84%,其中 2021 年同比增長106.54%。公司積極布局海外,國際化步伐加快。近年來,公司國際化步伐加快。產能建設方面,公司積極擴大海外生產基地布局。根據公司公告,2022年上半年歐洲阿根廷工廠順利開業,北美、東南亞、南亞等海外市場建設動力鋰電池和配套產業基地建設計劃正在穩步推進中,開拓國際研產供銷一體化配套體系??蛻舭l展方面,根據公司公告,動力鋰電池領域,公司已與印度 TATA 在印度設立合資公司共同開發印度鋰電池市場,不斷深化與大眾汽車集團的合作,并與越南 VinFast 及美國某知名整車上市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開拓國際市場。儲能領域,與Invenergy、Jinko 等公司建立合作關系。公司營業收入持續增加,動力鋰電池為主要營業收入來源。2021公司營業收入為 103.56 億元,同比增長 54.02%;2022 年1-9 月公司營業收入為144.26 億元,同比增長 151.98%。2022 年上半年公司動力鋰電池和儲能業務營業收入占比分別為 77%和 15%。2022 年上半年營業收入快速成長的主要原因是新能源汽車市場和新型儲能市場火熱以及公司新建產能逐步釋放。2022 年上半年,儲能業務快速成長為公司的第二大板塊業務,隨著未來儲能業務的繼續增長,營收占比有望進一步提升。新能源汽車以及儲能賽道高景氣,帶動公司凈利潤大幅提升。2021年,公司凈利潤和歸母凈利潤分別為 0.77 億元、1.02 億元,分別同比下降47.6%、32%;2022 年 1-9 月,公司凈利潤和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90 億元、1.50億元,分別同比增長 134.57%、120.59%。2022 年利潤提升的最主要原因為新能源汽車市場和儲能市場行業高景氣,帶動上游需求增加。2019 年之后,國軒高科三費總費用率整體呈現下降趨勢。2019至2021年,公司三費總費用率從 20.63%下降到11.92%,降幅為8.71pct;2022年1-9 月公司三費總費用率為 9.10%,同比下降4.63pct。公司三費總費用率下降的主要原因為公司費用管理的加強,銷售費用率、管理費用率和財務費用率持續下行。2019 至 2021 年,公司銷售費用率、管理費用率和財務費用率分別從 6.74%下降到 3.19%、從 8.03%下降到5.49%、從5.87%下降到3.23%,降幅分別為 3.55pct、2.53pct、2.63pct。公司研發投入持續增長,鋰電池處于行業領先水平。2021年公司研發投入為 6.44 億元,同比增長 29.06%;2022 年1-9 月公司研發研發投入為10.39 億元,同比增長 191.85%。研發的持續投入為公司提供了技術優勢。磷酸鐵鋰電池方面,公司已擁有 210wh/kg 能量密度電芯量產能力,230wh/kg能量密度電芯設計定型能力,產品處于行業領先地位。三元電池方面,公司實現 302wh/kg 能量密度電芯量產裝車;公司360wh/kg 高比能半固態電池通過新國標安全測試,已經進入產業化階段,首批電池已獲得某高端新能源汽車企業的量產定點。深耕電池制造領域,為行業內領先的儲能電池解決方案供應商。鵬輝能源成立于 2001 年,并于 2015 年在深交所上市。公司主要從事鋰電池、一次電池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是國內品種齊全的電池制造商。截至2022年上半年,公司具備年產 24.48 億 Ah 的鋰電池產能。目前公司已發展成為行業內領先的儲能電池解決方案供應商,根據CNESA數據,2021年公司在全球儲能鋰電池出貨量排名前十的中國企業中位居第二,在國內新增投運裝機規模前十的儲能技術提供商中位居第四。布局多個生產基地,鋰電池產能穩步提升。公司深耕電池生產技術二十余年,截至 2022 年上半年,公司擁有廣州、珠海、駐馬店、常州、柳州、佛山、衢州和日本福井八個現代化的生產基地,成為行業產品線最豐富的供應商之一。近年來,公司產能穩步擴張,從2019 年的8.9 億安時/年增長至 2021 年的 18.35 億安時/年,年均復合增長率為43.59%;2022H1公司產能達到 24.48 億安時/年,同比增長 35.85%。2021 年以來公司業績大幅提升。2021 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56.93億元,同比增長 56.3%,實現歸母凈利潤 1.82 億元,同比增長242.9%;2022年1-9 月公司實現營業收入 65.02 億元,同比增長66.9%;實現歸母凈利潤4.43億元,同比增長 170.1%。公司業績大幅增長主要原因為公司持續加大市場開拓力度,疊加公司產能穩步擴張,推動公司業績穩步增長。鋰電池貢獻公司主要業績。營業收入方面,2017-2021 年公司鋰電池營業收入占比均保持在 88%以上,2022H1 公司鋰電池營業收入為37.67億元,占公司總營業收入的比例為 92.67%,為公司主要營業收入來源。毛利潤方面,2017-2021 年公司鋰電池毛利潤占比均保持在83%以上,2022H1公司鋰電池營業收入為 6.27 億元,占公司總營業收入的比例為86.96%,為公司主要毛利潤來源。2021 年以來公司研發投入大幅增長,研發成果顯著。公司高度重視技術儲備和產品研發能力。2021 年以來公司研發投入快速提升,2021年公司研發投入為 2.46 億元,同比增長 89.23%;2022 年1-9 月公司研發投入為2.91 億元,同比增長 90.20%。公司在新技術、新產品研發上不斷取得突破,研發成本顯著。截至 2021 年末,公司已獲244 項國家專利。原文始發于微信公眾號(鋰電產業通):2022年鋰電行業最新發展趨勢研究
歡迎關注艾邦鋰電產業微信公眾號;鋰電池產業鏈交流、資訊、人脈圈。從正負極材料生產到涂布,隔膜、電解液、封裝材料到檢測組裝等這些環節涉及的材料、輔材、添加劑、耗材,以及相關設備,相關企業介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