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靜章
(寧波海天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
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勤儉節約,清正廉潔,他的身上閃耀著無數優秀的品質。創業四十余載,他認準了一個行業就從未有過動搖;一年365天兢兢業業,他帶領員工創造了中國塑機界一個又一個的奇跡。他將一個100元起家的“小作坊”,發展成為行業名列前茅的“塑機王國”,譜寫了制造業輝煌的篇章。他就是海天塑機創始人張靜章——他讓他那滿口的“寧波話”從此響亮在世界各地。

張靜章:
用一生做好一個行業
寧波是注塑機行業的聚居地,而海天則是當之無愧的“老大”。
如今的海天集團是中國最大的塑料機械生產基地,國家火炬計劃優秀高新技術企業,中國機械500強,中國民營企業自主創新50強,被聯合國技術信息促進系統(TIPS)認定為中國優秀民營企業。而它的前身,江南農機廠,曾經只是一座隱于破廟里的小廠,所有流動資金加起來不過100元。很難想象當初一個毫不起眼的小作坊,有朝一日能夠成長為走向世界的注塑機制造巨頭。
從不為人知到聲名大噪,它成長的背后離不開掌門人張靜章的耕耘付出。
海天歷經多年磨練而凝成的文化特色——創新務實,與張靜章身上的個人品質如出一轍。即使如今已是耄耋之年,他卻依然抱有年輕的心態,腳踏實地,不斷開拓創新。
堅守視野,專注“注塑機”
創業初期,張靜章為了維持工廠生計,動過許多腦筋。“從廢墟堆里挖石板,拼湊工作臺;從廢品堆里撿來廢棄的機件,再找人維修當作設備用。男性勞動力都在家種莊稼了,20幾位女工便是廠里的主力,我們把農民摘下來的棉花去籽后賣給國家,5個月賺了4000多元,這是廠里的第一筆收入。”這段創業初期的經歷一直深深根植在張靜章的記憶里。
當時的國情以農為重,海天的產品也主要向“服務農業”靠攏,生產水泵、鐮刀、鋤頭等農機用具。據張靜章介紹,那時候拉業務,他帶著產品的樣本以及服務信息,到臺州、深圳、廣州等地推銷產品,不想錯過任何一個可能會有業務的地方。但盡管付出了十足的努力,企業業績依然平平未有起色。
契機發生在1972年夏天。“某一天我偶然看到有人穿了一雙塑料涼鞋。當時農民大多數還是穿著草鞋在田里干活,下水、走石子路,草鞋極其容易霉爛磨破,很不方便。因此當我看到塑料拖鞋,就對它有了極大的興趣。”對塑料的強烈好奇驅使張靜章開始將目光集中在生產塑料的機械設備上。1973年,他在一個農村小作坊里成功試制了第一臺60克直角式注塑機。當他的注塑機打出當時市場緊缺的第一只塑料涼鞋時,遠近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張靜章就這樣與注塑機接下了不解之緣。當時注塑機事業剛剛起步,張靜章卻已經在心里描繪出了一幅藍圖:先在寧波做到最好,再向全省進軍,最后推向全國。此后的四十余年,他將全部的精力投入注塑機生產中,即使是在全民炒房的九十年代,他的信念也未曾動搖。到了20世紀90年代,張靜章把海天注塑機帶進了芝加哥展覽會,這是中國第一臺在國外展出的注塑機。
2003年,張靜章創立的海天注塑機已經取得了不小的成績:在世界同行中排名第四(產量世界第一,產值亞洲第一,技術國際領先)。但在事業上永不滿足的他很快發現,不管是注塑機還是數控機床,里面的核心電機都依賴于國外進口,而且價格昂貴,于是他決定涉足電機行業。
現在的海天集團,除了專業的注塑機之外,還有制造機床和控制系統,對張靜章來說,這些密不可分的機械行業,都是屬于自己的行業。“自己的領地,一定要踏踏實實做好它”。從海天誕生迄今,一直走的都是一條穩健的實業發展之路。
2006年,海天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聯交所紅籌上市了,彼時是海天成立40周年之際。十年后,2016年,海天集團旗下的寧波海天精工股份有限公司在上交所正式掛牌上市,海天集團的第二大主業也登陸中國資本市場。
但即便是“海天”成功上市后,張靜章也并不每天關注公司的股價,他一直堅持“依靠實業”的原則。正是他幾十年如一日始終保持一顆冷靜的頭腦,專注于自己的行業,才成就了如今在全球遙遙領先的大型注塑機制造商“海天國際”。
以開放的眼光走向世界
在張靜章的辦公桌旁邊,有一個碩大的地球儀;在海天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部大廳中央,也有一個碩大的地球儀。張靜章上班時,總習慣凝視著那個用彩色繪成版圖的地球儀,思索著如何把企業推向全球,把更多的海天注塑機銷往世界各國。對他來說,企業“走出去”刻不容緩。
“人一定要積極向前沖。從長遠看,注塑機市場沒飽和,別把目光停留在國內,世界塑料機械發展空間還很大”,張靜章說。
為了提高眼界,了解差距,他參觀過國外一些機械廠,發現很多外國工廠的硬件并不比國內好,但員工素質高,做事認真到位,產品自然精細。國內則存在“馬馬虎虎、不求精益”等問題,質量永遠差人一等。張靜章意識到海天想要走向世界,就必須站在世界的高度看待問題,以世界的標準要求自己。
張靜章曾看著地球儀自信地對身邊的人員說過“我們要相信自己的產品,能夠一個國家一個國家地去占領”。讓海天的足跡遍布全球各地是張靜章長久以來的夢想。
進入21世紀后,在短短的3年時間里,海天先后從美國、日本、意大利、德國等國家和地區引進了世界一流的技術設備,從而大大提高了產品的質量檔次和新產品的開發能力。成本的大投入,促進了生產的大發展;生產的大發展、促進了利潤的大提高和市場競爭力的大躍升;競爭力的大躍升,最終促進了國際市場的大占領。
回看1978年,海天注塑機出口為零,在張靜章的地球儀上“中國海天”一片空白,而今時今日卻已是全球開花,處處結果。地球儀上標貼著海天人占領世界注塑機市場的“揭時貼”。透過那一張張圓狀的海天“揭時貼”,人們能清晰地看到巴西、伊朗、埃及、香港、泰國、美國、英國、法國、馬來西亞、南非、新加坡、日本等國名。除此之外,海天還有20多家海外代理商,并在土耳其、加拿大、巴西、意大利、美國等國家設立了海外分公司。
近兩年海天走出去的步伐越發鏗鏘有力。在題為“學習五中全會精神,展望海天‘十三五’藍圖”的報告中,張靜章提出,海天“十三五”的重點仍然要加快步伐實施“走出去”戰略,將外貿注塑機的比重提高到40-50%,還要擴建德國工廠,推進印度工廠,在美國再建一個海外工廠。海天精工要通過對外合資、合作超越自己。驅動要繼續自我武裝,招高水平人才,加快發展。現在的世界塑機行業中,海天早已名列前茅,是全球注塑機行業的佼佼者和最敢于競爭的“角斗士”,它風卷殘云般的市場占領意識令同行為之贊嘆。
以人為本,海天的天是幸福的天
作為一手打造了海天的掌門人,張靜章從不自恃過高,他將自己放在很低的位置,將榮譽拱手讓給員工,“我只是出出主意,企業的財富,都是員工們一點一滴干出來的。”
正是基于這種看法,他常常津津樂道“兩個上帝”理論。在他看來,海天集團有兩個“上帝”,一是客戶,二是員工。員工是企業發展的重要土壤,只有用心培育土壤,才能使作物茁壯成長,獲得高產豐收。時至今日,張靜章都在不遺余力地保障員工能夠享有“上帝”的待遇。
1977年,彼時的張靜章已經當了7年廠長,職工由十多人增加到好幾百人。企業是村集體的,村里的人都想把孩子送到廠里來當工人,因為廠里月工資有8元,比掙工分合算。張靜章就立下了一個規矩:最窮人家的孩子先進廠。
1985年起,張靜章和幾位副總承包了企業,他們只拿工資,該拿的承包獎一直沒拿,這筆獎金就滾雪球般地變大。到1993年企業開始改制時,這筆獎金已經變成了當時的一個天文數字:626萬元。張靜章和幾位副總將這626萬元獎金讓利給職工,讓職工作為本金入了股。
1985年開始,全廠每隔兩年讓全體職工包機或包車旅游。1997年香港回歸前,全廠800人去游香港,中英街上的小販都驚嘆,怎么這么多游客互相認識。2001年,海天2000人游昆明世博園,昆明世博園打出了“歡迎浙江最大旅游團”的條幅,當地導游簡直不相信他們來自同一單位。
1996年,張靜章大手一揮建設海天新村,讓職工“安居樂業”,價錢是市場價的一半。“他一直強調海天是員工的企業,大家要共同富裕。”
海天生生不息的創新能力不僅源于張靜章把員工放在重中之重,更源于張靜章“唯才是舉、任人唯賢”的政策。
2006年1月,海天請來德國塑料與橡膠機械協會的原主席海勒姆·弗蘭茨擔任執行副總裁,對他實行股權激勵的同時,還給他開出了超過100萬元的年薪,這個年薪是張靜章本人的10多倍。“要吸引人才加盟,首先就要確立人才的市場價值,沒有這樣寬闊的胸懷,企業就難以聘到國際上拔尖的專家!”張靜章在當時接受一家媒體采訪時如是說。
海天長期設立年度“海天技術創新獎”。2003年,海天科技人員研發了亞洲最大的HTF3600X/1注塑機,填補了國內空白;2005年和2006年,又研發了大型二板式注塑機和全電動注塑機,給我國注塑機產業帶來新的革命。為此,公司給這兩個項目組頒發了技術創新特別獎,分別給予50萬元的獎勵。
市場在變,但張靜章的理念始終如一:人是根本,人是最大的財富。要愛人,育人,幸福人。一直來,海天以圍繞“凝聚人、提高人”為經營中心,著力搞好人本管理,形成了“上下同欲,同心同德,奮發向上,開拓進取”的整體合力。
海天的天是幸福的天。海天人堅信:海更深,天更高,海天的明天會更好。
來源:寧波名人綜合整理于寧波商幫、寧波名人
推薦閱讀:
報名方式:
鄧小姐: 18320838592;
郵箱:ab010@polytpe.com
阮小姐: 18312560351;
郵箱:ruanjiaqi@polytpe.com
江先生18666186648,微信同電話號碼
始發于微信公眾號:艾邦高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