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形車衣涂層對于汽車承擔著疏水性、抵御污漬、自修復等多項重任,劣質低價的車衣涂層技術落后,很容易出現涂層脆裂、脫落,導致橘皮、變黃等問題。因此,涂層的品質對于隱形車衣來說尤其重要。第三屆汽車膜行業論壇的演講嘉賓南通納爾技術研發中心副總監 王憲委進行了《車衣修復涂層設計開發方向簡析》的主題演講。南通納爾在車衣涂層上有持續且深入的研發探索,本次分享中,王總結合多年的車衣涂層研發經驗,為大家詳細講解了車衣涂層的演變歷史。以下是演講視頻部分片段,觀看完整版請關注公眾號:艾邦車衣膜論壇(ID:abppf_com),回復關鍵詞:20230607
隱形車衣涂層演變歷史的第一個階段是認知時代,2013 、2014年左右,當時能看到一些國外品牌少量進入中國市場,但大家對TPU車衣相對比較陌生。從研發工作的角度來講,我們當時研發的中心思想是“抗劃傷”。當時我們在設計開發過程中考慮的是如何把硬化工藝引入車衣的表面涂層設計,整體圍繞著1H~3H的選擇、交聯度的把控。體系模型的建立方面,用什么樹脂體系作為基礎去進行產品開發?我們當時試過環氧樹脂,試過丙烯酸樹脂,甚至也試過有機硅樹脂,當然現在大家都知道隱形車衣涂層的樹脂體系是丙烯酸樹脂改性的聚氨酯體系。在涉及到實際施工裝貼的時候,無法發揮出拉伸相應的張力匹配,所以我們在一定的硬化基礎上,在達到稍大于1H的硬度時,通過添加表面爽滑助劑為涂層增加抗滑和滑爽的效果。
2015、2016年左右,車衣產品開始大量投放市場,這個時候就進入了商務時代-宣傳模式,其中根據涂層設計開發方向可以細分為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修復階段,修復對于產品的銷售演示能起到非常視覺化的效果,所以修復能力成為涂層設計開發過程中的重點方向。第二是增亮階段,增亮是由于各個材質界面之間的折射率不同,使得產品在裝貼之后展示出來,視覺上感覺相對比較厚重,其實它的本質原理就是折射。第三是秒修階段,我們包括我們的涂層供應商、涂布企業,也嘗試開啟了極端性能嘗試,追求功能化的極致。其中一種痛苦的嘗試是關于疏水,當時疏水的研發方向相對比較簡單,純粹是通過含硅類或者氟碳類的東西與樹脂共混。原本設計是希望通過涂層干燥過程當中,這些具備強疏水能力的單體能夠上浮至表面,形成界面效果,但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的效果并不明顯。
2018年左右,整個車衣涂層設計,車衣產品開始進入商務時代-差異模式。首先是產品最基本的厚度的變化,另外就是拉伸的差異,拉伸從初期80-100%左右、集中在 90% 的拉伸度,開始進入高拉伸/超拉伸模式,隨著商務時代的推廣需要產品線非常豐富,所以修復涂層的設計配套也要針對這方面進行相應的更新和發展。
再繼續發展就進入車衣市場開始內卷時代,進入了商務時代-施工模式。以前貼一輛車可能要3~4個人貼兩天,非常認真、細枝末節非常到位,但是現在有的小門店可能兩個人連10個小時都不需要。尤其是車身的異形較多時,要求車衣的拉伸強度更強,能夠很好地拉伸與定型。為了迎合施工的要求,TPU 薄膜越來越軟,但是同時它的密度越來越低,涂層涂布過程中的滲透越來越嚴重。我們做了涂層截面的分析,我們剛開始最終停留在TPU表面的有效修復涂層橫截面的厚度至少能夠達到 3- 5um,但是現在即使涂布的定量設計不變,但實際卻只有1.0~1.3um的水平,根本原因是與TPU的滲透相關。涂層要適應TPU的軟硬度變化,在施工的時候雖然更容易拉伸,但是它的應力在施工之后需要釋放。所以涂層的研發方向主要是考慮兩者的應力匹配,否則可能會出現卷邊翹曲的現象。大家一般認為卷邊翹曲可能是因為膠水的粘性問題,但在實際裝貼過程中,卷邊翹曲的原因還涉及到拉伸時應力的釋放。現在整個TPU基材的拉伸曲線與原先相比有了質的變化,這是商務時代的施工模式帶來的要求,涂層方面也要針對需求來做相應的開發。原文始發于微信公眾號(艾邦車衣膜論壇):隱形車衣涂層演變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