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光伏行業于2005年左右受歐洲市場需求拉動起步,十幾年來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強的跨越式大發展,建立了完整的市場環境和配套環境,已經成為我國為數不多、可以同步參與國際競爭并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本文主要梳理了中國光伏發電行業的產業鏈、熱力圖等內容。
光伏發電的產業鏈主要有上游主要為光伏電池相關原材料組成,包括形成電池的單晶硅和多晶硅;中游主要為電池片、電池組件生產企業和系統集成企業;下游為光伏發電應用領域,包括分布式光伏發電和集中式電站。

目前,上游多晶硅和單晶硅生產業企業主要有保利協鑫、隆基股份、通威股份、中環股份等。而硅片生產企業已經呈現雙寡頭格局,中國的太陽能硅片占據全球市場份額的大部分,而中國的市場中,主流的廠商主要有包括隆基、中環、中晶等,產能格局仍高度集中,2020年中環股份、隆基股份硅片對外銷售規模約分別為168.29億元和155.13億元,兩家公司占據絕對領先地位。
中游電池片和組件生產企業主要有通威、隆基、晶澳等。光伏發電系統中逆變器生產廠商主要有陽光電源等企業;涉及系統集成的包括億晶光電、正泰電器等。部分企業,如隆基股份基本已經形成從單晶硅到組件到電站光伏運營一套完整的光伏發電產業鏈。

從我國光伏發電行業產業鏈企業區域分布來看,山東和福建是光伏發電企業分布最多的省份,其次如江蘇、山西、安徽等省份光伏發電企業也較多。

注:本圖片數據通過企查查搜索“光伏發電”,選擇歸類于“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供應業”的企業獲得
從代表性上市公司分布情況來看,浙江、江蘇、廣東等地代表性上市公司較多,同時陜西、四川、天津等省市也擁有如隆基股份、通威股份以及中環股份等光伏行業的龍頭企業。

目前,江蘇擁有的光伏產業園區數量最多,為12個,其次是浙江,山東排名第三。

原文始發于微信公眾號(光伏產業通):光伏全產業鏈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