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國儲能鋰電池產業鏈規模破2000億,其中電力儲能產業鏈規模從2021年480億元,增至2022年1600億元。戶用儲能從2021年100億元,增長到2022年400億元。

其中,儲能電池增幅達266%;PCS增幅達248%;BMS增幅達235%;EMS增幅達230%;消防溫控漲幅達250%。從市場空間來看,電力儲能依次大于戶用儲能、通信儲能、便攜式儲能;而從毛利水平看,便攜式儲能或大于或持平戶用儲能,并依次大于電力儲能、通信儲能。
這里特別梳理這一年來的儲能行業十大關鍵詞!
一直以來,制約國內儲能行業發展的最大原因就是投資收益回報率,在儲能的各類收益模式當中,電價水平是最大的影響因素之一。廣大的儲能廠家千呼萬喚,總算是盼來了電價調整。
2022年上半年山東省出臺《關于完善居民分時用電政策的通知》,峰段電價每千瓦時提高0.03元(含稅,下同);谷段電價降低0.17元。今年下半年,我國河北、河南、江西等地,更是陸續出臺電價調整政策,大幅提升了儲能項目峰谷電價收益水平。
“十四五”以來,國家大力發展新型儲能,我們目前提到的各類主流及新技術儲能模式,都是新型儲能的分類。
今年國家能源局頻繁提及新型儲能發展情況,計劃到2025年裝機規模超3000萬千瓦,即30GW,而截至2021年年底,我國新型儲能累計裝機為5.87GW;據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CNESA)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9月底,新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6663.4MW,約合6.66GW,同比增長78%。這意味著,未來三年,我國新型儲能裝機空間至少仍有23GW!
隨著電價的上漲和成本的降低,新型儲能的熱度也將越來越高。
便攜式儲能是一種內置鋰離子電池的小型儲能設備,可以提供穩定交流/直流電壓輸出的電源系統,具有大容量、大功率、安全便攜等特點。
隨著便攜式儲能設備容量的增加,總體市場規模也會不斷上漲,根據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數據, 預計 20-26 年 CAGR 為 57%,2026 年全球市場規模有望達 882 億人民幣,中國市場總產值將超過700 億元。
其實戶用儲能受眾主要分布在美國、德國、澳大利亞,國內戶用儲能市場尚且處于剛剛起步的狀態。我國目前的主要發電方式依然是煤電、石油和天然氣,雖然新能源占比在大幅提升,國內市場對于戶用儲能的關注度也非常高,但因為成本和市場需求等原因,遠遠沒達到戶儲爆發的程度。
當前國內戶儲相關企業的主要營收區域仍是海外市場,多數業內外人士還處于觀望狀態。
為助推儲能行業發展,減少棄風棄光等問題,強制配儲最早于2020年登陸光伏裝機大省山東省試行,初步建立起市場機制,并自2021年以后,尤其在2022年以來全國二十多地推行。由于強制配儲提高了新能源發電投資成本,行業內對該政策的普適性發起多番討論,逐步激發了共享儲能、電價調整等多項新政策、新方法、新熱點。
2022年儲能行業起火爆炸事故頻頻,最有名的兩家分別是特斯拉和比亞迪。特斯拉除了新能源電動車事故糾紛頻上熱搜以外,其重要的儲能產品Megapack儲能電池設備先后在澳大利亞、美國加州發生不同程度的火災事故,每一次都引得行業內外一陣揪心。
隨著國家新能源配儲的意愿越來越高,“光儲融合”概念受到各界關注。光儲融合并不是光伏系統和儲能系統的簡單組合,而是要依靠技術上的深度融合,才能實現儲能系統效率和經濟性的最大化。
比如在項目建設之前,可以根據技術條件和項目所在地狀況,調整儲能逆變器型號、電池類型、能量管理系統等方面,提升項目運行效率和收益。
尤其2022年下半年以來,國內風光儲一體化招投標項目明顯增多。11月11日,工信部、住建部、交通運輸部、農業農村部、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了《關于開展第三批智能光伏試點示范活動的通知》。強調要支持培育一批智能光伏示范企業、支持建設一批智能光伏示范項目,優先考慮方向之一就是光儲融合。
應用新型儲能技術及產品提升光伏發電穩定性、電網友好性和消納能力,包括多能互補、光伏制氫、光伏直流系統、自發自儲自用等方向。
自2021年3月以來,源網荷儲正式實施近兩年,從實際項目來講,少有符合源網荷儲概念的一體項目,示范型項目居多,更多偏向光儲融合一體化方面。
因為源網荷儲牽涉發電側、電網側、用戶側等多個方面,近來往往與“虛擬電廠”概念配合出現,然而虛擬電廠依然還是概念,成功申報項目有限,實現難度有過之而無不及。
同時由于虛擬電廠沒有明確的地理邊界和電網公共連接點,且缺乏針對虛擬電廠的市場機制,因此通過虛擬電廠推進‘源網荷儲’難度較大。
目前,“源網荷儲一體化”由于重視程度較高,在我國已有初步實踐,如上海電網在黃浦、世博、張江和上海經研院辦公區建成4個“源網荷儲一體化”運行示范項目;鄂爾多斯伊金霍洛旗蒙蘇經濟開發區零碳產業園等。
由于各地10%-20%的新能源配儲成本壓力,共享(獨立)儲能電站受到重視。這種類型就是單獨建設一座大型儲能電站,當地新能源并網項目可以在這座電站中按需租賃儲能容量,達成并網條件,是一種十分經濟合算的解決方案。
同時,為了支撐電站的長久盈利,共享儲能電站往往采用市面上較好的儲能逆變器、電池、管理系統等產品,并且配備更為專業的儲能電站運維團隊,保障電站安全運行,實現發電用戶、電網、儲能電站三方共贏。
隨著各地“強配”政策陸續放開,共享儲能的利用率正逐步提升,投資資源浪費的情況也正加速改善。
作為中國儲能元年,2022年資本市場也對儲能板塊寄予厚望。截至11月,A股儲能板塊相關上市公司共計294家,鋰電板塊相關上市公司共計333家,鈉離子電池板塊44家。
據業內人士統計,僅今年儲能行業就有上百家相關公司成立,注冊金額高達423億元,其中有43家儲能技術服務新公司、54家電池新公司和7家抽水蓄能等。
新勢力的入局,使得本就人才緊缺的儲能行業競爭更加激烈,搶人、搶礦的事情屢見不鮮。人才和上游礦產資源,也逐漸成為儲能企業吸引資本市場的重要籌碼。
君不見,儲能與風光共舞,細分賽道異軍突起;君不見,新型儲能百舸爭流,誰主沉浮;君不見,市場預期升溫,吐故“鈉”新,分庭抗“鋰”;君不見,長時儲能海闊天空,不同“釩”響;君不見,大儲戶儲比翼齊飛,全球儲能放量;君不見,電化學儲能高歌猛進,儲能電池供不應求。凡此種種,既有美好的預期,也有心靈拷問,儲能萬億級賽道的價值空間給了業主和投資者無限遐想和為之奮斗的理由。?
原文始發于微信公眾號(艾邦儲能與充電):2022年儲能行業數據及十大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