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醫用內窺鏡評價體系總論
近年來,國產醫用內窺鏡的發展速度及普及程度非常快,浙江、上海等地的醫用內窺鏡產業已頗具規模,市場份額也逐年增長,硬鏡、軟鏡電子化技術迅速發展,逐漸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但是,目前國產醫用內窺鏡總體市場占有率仍然較低,與進口產品相比存在明顯的差距。同時,國產醫用內窺鏡在臨床實踐、可靠性、技術性能及服務體系等方面,仍有較明顯的不足。
目前,國內外尚無系統性的行業標準或評價體系來評價醫用內窺鏡,導致各級醫院臨床醫護人員等無法客觀、合理地反饋國產與進口醫用內窺鏡的具體不足之處,也使國產醫用內窺鏡廠家無法全面、系統地認識與進口產品的差距,難以及時做出針對性的改進來提高國產醫用內窺鏡的競爭力。
因此專家組前期已建立臨床效果初級評價指標體系并設計調查問卷,再通過三輪德爾菲法完善評價指標體系,遴選出一套適用于軟、硬性內窺鏡的臨床效果評價體系,能較充分滿足內窺鏡臨床效果的評價需求。
本共識旨在提供一套合理可靠的醫用內窺鏡臨床評價指標體系,以期能真實、全面地評價國產與進口醫用內窺鏡的具體差異,為臨床使用提供參考,為國產設備的研發、創新指出方向,推動優秀國產醫用內窺鏡的普及應用,促進國產醫用設備的發展。
2.?醫用內窺鏡評價指標
2.1. 軟性醫用內窺鏡評價指標
2.1.1. 臨床效果評價指標
?
臨床效果評價指標包括客觀指標與主觀指標,其中客觀指標包括以下:
(1)關鍵手術步驟耗費時間:根據標準化臨床場景計算關鍵手術步驟耗費的時間,第三方評價(第三方人員根據手術錄像進行統計分析);
(2)并發癥:術中發生并發癥的情況,包括術中出血等,第三方評價
(3)總操作時間:手術開始至手術結束的總時間,第三方評價。
?
(1)鏡頭擦拭效果:術中因鏡頭模糊利用管壁等結構擦拭后重新變清晰的能力;
(2)鏡頭擦拭便利性:術中利用管壁等結構擦拭鏡頭的便利程度;
(3)沖洗吸引效果:術中沖洗及吸引的臨床效果;
(4)操作孔道通暢性:操作孔道進出相關器械的通暢程度;
(5)操作精細程度:鏡頭、按鈕等組件滿足術中精細操作要求的程度;
(6)目標部位顯露能力:精確到達并顯露目標部位的能力;
(7)目標部位操作便利性:達到目標部位后進行活檢等相關操作的便利性;
(8)操作性總體印象:根據術中醫用內窺鏡總體操作性能進行打分。
?
(1)視疲勞:手術造成的視覺疲勞程度;
(2)軀體疲勞:手術造成的軀體疲勞程度。
2.1.2. 臨床功能及適用性評價指標
?
(1)操作手柄交互界面:操作手柄交互界面按鈕及其功能的簡潔性和實用性;
(2)鏡柄外形:鏡柄外形握持是否穩定、舒適;
(3)按鈕誤觸:常用按鈕如攝像按鈕等是否容易誤觸;
(4)按鈕盲操作:盲操作下是否便于進行常用功能操作如調節焦距;
(5)鏡頭方向調節靈活性:調節鏡頭方向時鏡柄是否靈活;
(6)鏡頭方向穩定性:固定操作時軟鏡與自然腔道間阻尼能否保證鏡頭方向穩定;
(7)鏡柄重量:鏡柄重量對術者操作的影響;
(8)光纖長度:光纖線接頭角度、長度是否容易受患者體位及操作者站位限制;
(9)醫用內窺鏡長度:醫用內窺鏡長度能否滿足臨床要求;
(10)設備可擴展性:主機與其他相關設備的兼容程度(如支氣管鏡與環掃超聲探頭及磁導航等設備是否匹配);
(11)硬度:軟鏡硬度大小是否合適及是否可進行改變(支持/不支持);
(12)電子染色:是否支持電子染色功能及對染色滿意度(支持/不支持);
(13)副送水功能:軟鏡是否支持副送水進行沖洗(支持/不支持)。
(1)高清錄像:主機是否支持外接存儲設備錄像(支持/不支持);
(2)縮放功能:①視野放大縮小滿足臨床需要的能力;②如不能滿足請寫出期望最大倍數;
(3)景深:顯示解剖目標整體時是否清晰;
(4)自動變焦:小范圍操作移動時是否需頻繁調焦;
(5)高清顯示:高清顯示功能能否滿足操作者需求。
?
(1)開、關機方式:腔鏡系統各設備的開關機步驟是否繁瑣;
(2)移動靈活性:主機及組件移動位置的靈活程度;
(3)腔鏡拆卸及連接:腔鏡系統各設備部件的拆卸、連接是否方便;
(4)主機交互界面:主機交互界面按鈕及其功能的簡潔性和實用性;
(5)清洗/消毒:腔鏡系統各設備的清洗及消毒的繁瑣程度。
2.2. 硬性醫用內窺鏡評價指標
2.2.1. 臨床效果評價指標
?
(1)關鍵手術步驟耗費時間:根據標準化臨床場景計算關鍵手術步驟耗費的時間,第三方評價(第三方人員根據手術錄像進行統計分析);
(2)關鍵手術步驟操作錯誤的次數:關鍵手術步驟操作錯誤的次數,第三方評價;
(3)并發癥:術中發生并發癥的情況,包括術中出血等,第三方評價;
(4)總操作時間:手術開始至手術結束的總時間,第三方評價;
(5)中轉開放:腔鏡中轉開放,腔鏡無法滿足手術操作的需要必須進行開放手術,第三方評價。主觀指標:主要是操作醫生對醫用內窺鏡系統相對主觀的評價。
(1)視野:鏡頭顯示的視野大小;
(2)清晰度:畫面的清晰程度;
(3)成像穩定性:圖像顯示的穩定性及抗干擾的能力;
(4)景深:可見圖像的深度對操作的影響程度;
(5)分辨能力:分辨組織器官細節及辨別層次的能力;
(6)對比度:明暗區域的差異程度;
(7)立體感:組織器官的顯示立體感;
(8)鏡頭抗煙霧能力:鏡頭對術中霧/煙的抵抗能力;
(9)抗反光能力:消除術中光源引起的反光的能力;
(10)圖像/色彩保真性:顯示圖像與真實解剖結構及色彩的相似性;
(11)圖像總體印象:根據術中對圖像的總體印象打分;
(12)變焦能力:對焦的及時性和準確性,是否能自動調焦或是否需要手動調焦。
(1)視疲勞:手術造成的視覺疲勞程度;
(2)軀體疲勞:手術造成的軀體疲勞程度。
2.2.2. 臨床功能及適用性評價指標
?
(1)操作手柄交互界面:操作手柄交互界面按鈕及其功能的簡潔性和實用性;
(2)鏡柄外形:鏡柄外形握持是否穩定、舒適;按鈕誤觸:
(3)常用按鈕如攝像按鈕等是否容易誤觸;
(4)按鈕盲操作:盲操作下是否便于進行常用功能操作如調節焦距;
(5)鏡頭方向調節靈活性:調節鏡頭方向是否靈活;
(6)鏡頭方向穩定性:固定操作時方向是否穩定;
(7)內鏡光纖:光纖線接頭角度、長度是否容易受患者體位及術者站位限制;
(8)鏡柄重量:鏡柄重量對術者操作的影響;
(9)醫用內窺鏡長度:醫用內窺鏡長度是否滿足臨床要求;
(10)發熱程度:鏡柄發熱造成的不適感。
?
(1)自體熒光成像:是否具備自體熒光成像及其性能(支持/不支持);(2)縮放功能:視野放大縮小滿足臨床需要的能力,如不能滿足請寫出期望倍數;
(3)高清顯示及錄像功能:是否能顯示高清圖像并錄像;
(4)景深:顯示解剖目標整體時是否清晰;
(5)自動變焦:小范圍操作移動時是否會頻繁調焦;
(6)鏡頭抗污/霧功能:鏡頭抗污/霧功能。
(1)開、關機方式:腔鏡系統各設備的開關機步驟是否繁瑣;
(2)移動靈活性:主機及組件移動位置的靈活程度;
(3)腔鏡拆卸及連接:腔鏡系統各設備部件的拆卸、連接是否方便;
(4)主機交互界面:主機交互界面按鈕及其功能的簡潔性和實用性;
(5)清洗/消毒:腔鏡系統各設備的清洗及消毒的繁瑣程度。
3.?醫用內窺鏡評價標準化臨床評價場景及人員
3.1. 軟性醫用內窺鏡
?
專家組建議以纖維支氣管鏡常規檢查為例進行規范:
3.2. 硬性醫用內窺鏡
?
4.?醫用內窺鏡評價標準化數據采集及處理
? ?END
原文始發于微信公眾號(艾邦醫用高分子):醫用內窺鏡臨床評價體系專家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