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介紹,2023年上半年,規模以上鋰離子電池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9.7%。以鋰電池、太陽能電池、電動載人汽車為代表的“新三樣”產品出口增長61.6%。
上海證券報記者從鋰電池行業多家上市公司了解到,除了以往的動力電池應用外,儲能已成為鋰電池應用的新的強勁增長點。尤其是受益于儲能的高速發展,磷酸鐵鋰路線的鋰電池細分產業增長勢頭迅猛。
展望儲能產業發展前景,多家公司及業內人士均表示,延續前兩年的高速成長,今后3至5年內儲能產業整體依然有非常可觀的增速。
“鋰電池產業上半年的增長,主要是受益于電化學儲能帶動磷酸鐵鋰電池需求大幅增長。”對于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一位鋰電池正極材料上市公司高管說。
安達科技董秘李建國向記者表示:“國家統計局發布的這個增速數據在預期之內,從體量上看,增量大的還是動力電池;但從增速上看,儲能用電池增速更快。”對于銷售給客戶的磷酸鐵鋰產品用途,李建國坦言,大多數情況下,公司無法區分客戶是用于動力領域還是儲能。
但直觀上,他感受到客戶用于儲能的訂單正在變多。同時,客戶對儲能專用磷酸鐵鋰材料的重視程度明顯提升。
磷酸鐵鋰頭部企業湖南裕能表示,磷酸鐵鋰產品在儲能方面市場需求旺盛。湖南裕能在5月17日公告的投資者調研紀要中表示,儲能型磷酸鐵鋰產品出貨量大幅提升,已經成為公司增長速度很快的產品類型。
此前,湖南裕能還表示,隨著儲能市場需求快速增長和公司產能規模增加,公司更加積極推廣儲能型磷酸鐵鋰產品。
鋰電池行業研究機構高工產業研究院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二季度,鋰電池(動力+儲能)出貨量環比增長22.5%,其中動力電池環比增長17.6%,儲能電池環比增長40%,儲能增速明顯高于動力電池增速。
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國內電化學儲能市場中,三元材料由于安全性問題被禁止使用,新型材料如鈉離子電池還在小批量示范應用中,磷酸鐵鋰占據了儲能的絕大部分市場。
因此,上半年電化學儲能的快速增長,同步帶動了磷酸鐵鋰電池的增長。據中國電池工業協會儲能分會統計,2023年二季度中標儲能項目中,高達76%都采用磷酸鐵鋰電池儲能。
相關研究表示,上半年動力電池頭部企業的儲能業務占比逐步提升,電池企業的業務正向儲能行業傾斜。
儲能爆發式增長還在持續
事實上,近兩年儲能產業都處于快速增長期。展望未來,儲能產業能否延續這樣的快速增長勢頭?
“行業太火了,需求量增加了3至5倍。”提到儲能的景氣度,一位資深光伏從業人士告訴記者,今年工商業儲能增長尤其明顯,很多公司營收同比增長數倍。美克生能源董事長魏瓊近期公開表示,初步預計公司上半年業績同比增長3至5倍。
同樣以工商業儲能為業務重心,四象新能源營銷副總裁呂品毅表示,公司去年營收規模約3000萬元,今年保守估計將達到4億元。
多家上市公司也在近期“預喜”儲能業務快速增長。
比如,盛弘股份預告上半年凈利潤同比增長139.08%至187.48%,主因是儲能事業部及充電樁事業部收入較去年同期大幅增長。盛弘股份的儲能業務營收一季度同比增長446.97%。
德業股份預計上半年業績同比增長188.58%至206.34%,主要因為亞非拉地區戶用儲能市場需求持續爆發式上升,公司戶用儲能產品銷售收入大幅增長;
同時,公司應用于小型工商業場景的儲能逆變器、儲能電池業務銷售規模擴大。科士達披露上半年歸母凈利潤預增106%至152%,儲能業務的快速增長是公司業績增長的重要拉動力之一。
儲能產業為何增長如此迅猛?中國電池工業協會儲能分會副秘書長張健介紹,行業增長的背后有多重積極因素:一是在頂層設計政策引導下,儲能開啟規模化發展新階段;
二是新能源裝機量不斷增長,“風光”強制配備儲能,帶來穩定的市場增長;三是磷酸鐵鋰材料價格企穩,電池廠商擴產潮降低了電芯成本,帶來儲能系統成本大幅下降,用戶端有了安裝積極性;
四是電力市場改革,用戶側儲能、增量配網等環節業務模式更加順暢,儲能環節收益明晰,峰谷電價差效益顯著,大用電量下工商業用戶有了更強的安裝意愿,高精尖企業也樂意用儲能作為備用電源。
展望儲能產業發展趨勢,有業內人士表示,歐洲戶儲需求旺盛、工商業儲能漸興,中國工商業相關的儲能邏輯也開始落地。后續,隨著新能源占比加大,儲能市場將維持良好增長態勢。
鵬輝能源的機構調研紀要證實了這一點。鵬輝能源稱:“公司戶儲在南非賣得很好,大儲已送樣給歐美大客戶,預計今年底或明年初有收獲,公司工商業儲能下半年出貨目標為1GWh至2GWh。”
資料來源:上海證券報
原文始發于微信公眾號(艾邦儲能與充電):鋰電池制造業上半年數據亮眼 儲能用磷酸鐵鋰“一馬當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