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時代,手機外殼從金屬轉向塑膠和玻璃,而塑膠在2018年和2019年大幅度增長,預計到今年年底可以達到65%,詳情可點擊此處。
首先我們來復習下定義:
邊角余料: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廢塑料,這種料最難處理,因為很多塑料制品都已經做了表面處理。
水口料:注塑過程中澆口料,這種料一般可以再次注塑。如果不可以再利用的話,基本上都算比較干凈的回料。
副牌料:原材料廠商在生產過程中部分物性參數與標準牌號不一樣的料;這種料用做改性,基本沒有問題。
導致手機外殼產能邊角余料原因有:
加工工藝本身需要的原材料面積大,浪費的邊角余料多,加上本身工藝的直通率低,環節的損耗多,實際上產生的邊角料,廢塑料就很多。一個手機外殼帶來的廢塑料可能比這個手機外殼量還大! 因為在實際生產過程中,材料的有效利用率低,預留的加工余量,夾治具自動化需要的定位尺寸都比較多,這樣廢料就出現很多了。
1:工藝邊角料多
以3D復合板材為例,空氣高壓成型過程中,大概有35%的面積是無法利用到的;
2:產品的良率低
復合板材的直通率大概在50%~60%,各個環節都會有不良品產生。
手機塑膠外殼產能邊角余料數量大概有多少呢?
如果明年15億智能手機中有60%是塑膠的,同時3D復合板材占到塑膠中的一半的話,那么3D復合板材外殼的手機就有15*0.6*0.5=4.5億部。
但是算上良率0.6,則需要生產蓋板數量是7.5億個,同時再算上無法利用的面積,實際材料的面積有7.5億除以(1-0.35)=11.54億個。
那么產生的邊角料或者是廢料實際上是11.5-4.5,大概就是7億個。這樣的量是很大的;
根據重量=體積*比重,大致一個手機塑膠外殼的重量在10g左右。 7億個就有7000噸,平均每個月量在600噸左右。如果算上2.5D復合板材和PC注塑仿玻璃(除了注塑澆口可以有效回收外,也需要加硬鍍膜等),預計在800噸,一年1萬噸。
如果把車載塑膠蓋板,消費類電子等算上,其實還是不止的,就按照每噸處理好的材料1萬元一噸,那么市場規模至少在1億元。
手機塑膠外殼的邊角余料的難度有多大?
1:表面處理
塑膠外殼主要材質是PC、PC+PMMA等,由于消費者對于手機外觀的要求,硬度、耐磨性的要求,需要在塑膠外殼中進行多次的表面處理,比如加硬、uv轉印,電鍍、真空電鍍等等。如果要提升廢塑料的價值,就要對這些表面處理再進行清洗,退鍍。退鍍一般是要用酸性的化學物質。
在目前比較流行的復合板材加工過程中,材料的浪費是比較多。
圖 小米Play暮光金3D復合板材后蓋采用浸染工藝,圖片來自小米
手機外殼加硬過程:
2:產業鏈暫時還沒有完善
沒有統一的回收渠道,沒有統一的廢塑料處理,廢液的處理比較混亂,小作坊對環境的破壞比較大。重新抽粒過后,再次利用的附加值低,一般是小家電底座,對外觀要求不高,跟人體接觸比較少的。
3:從事回收的企業規模小
隨著PC價格在去年腰斬,回收料的價格也是下降,這些廢料從珠三角流向浙江余姚,江西,廣西,廣東貴嶼等。
我們能做點什么?
我們希望能夠大家一個平臺,有效規范處理這些廢料。保護環境。征集有比較好解決方案的朋友加入手機外殼廢塑料交流群。歡迎以下企業加入我們,外殼生產商(復合板材,注塑,其他)、材料(廢塑料處理,改性塑料,原材料,貿易商 其他)、設備廠(廢塑料處理,共混擠出 注塑設備 其他 )。記得先轉發本文。
推薦閱讀:
閱讀原文,即可加群
始發于微信公眾號: 艾邦高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