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輕質復合材料的需求正在不斷增長。目前最常用的技術是將 3k 碳纖維絲束用于機織預成型,而將傳統的 12k碳纖維絲束用于 UD。但是最近,人們對使用12k 碳纖維絲束制造超輕質復合材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
12k碳纖維及其展絲:a)6mm寬的原始纖維;b)12mm寬的擴展絲束;c)20mm寬的擴展絲
相比于3k絲束而言,12k絲束碳纖維成本要低得多。在本公眾號前期撰稿文章《高性能碳纖維的價格影響因素分析》(閱讀原文)提到根據日本東麗公司提供相關數據,其旗下某型號碳纖維3k規格產品的成本為50-70美元/kg,6k規格產品的為40-50美元/kg,但當產品為12k規格碳纖維時,其成本可下降到不足30美元/kg。
盡管展絲是一種用于超輕材料的新技術,但一些制造商使用的技術仍是基于對舊紡織方法的改進,比如用于展開 300k 絲束,這對 12k 碳纖維絲束展絲無明顯的借鑒意義。采用氣流法將常規/標準纖維絲束轉化為具有懸垂性、抗損傷性、抗疲勞和抗沖擊性、節能和低CO2排放等優點的超細鋪展纖維束,可實現增強鋪展。
?
展絲前后絲束截面圖,左側為標準絲束,右側為展絲后示意圖
展絲后復合材料結構在機械和熱負荷下可能會受到影響。通常來說,層壓復合材料的損傷行為是橫向微裂紋、纖維斷裂和分層。通常,當第一層失效時,整個鋪層厚度的橫向微裂紋就會發生,隨后出現分層損傷。纖維斷裂通常發生在損傷的最后階段。根據第一層失效理論,層厚度在控制復合材料力學性能,即抗失效性方面起著關鍵作用:層越薄,性能越好。根據相關研究,由薄層制成的復合材料通常在失效前達到的最大強度更大。與傳統絲束制成的層壓板相比,擴展絲束層壓板在靜態、沖擊和疲勞載荷下具有更好的抗微裂紋、分層和劈裂損傷的強度。
展絲前后碳纖維單向帶示意圖,展絲后單向帶纖維實現均勻分散,不但具有超輕、超薄結構,還易于后處理和機械化加工
目前有多種制造薄層的技術,其中,最有前途和最具成本效益的方法是通過“氣流牽引展絲技術”。在這種方法中,通過將12k長絲絲束通過配備有風道和真空的擴散區,真空通過風道向下吸入空氣,當空氣在真空的幫助下流過風道時,絲束沿氣流方向向下下垂,從而失去張力,并導致瞬間處于無張力狀態;均勻的氣流在絲束上不斷運轉,絲束連續穩定地展開。由于使用了低速氣流,因此在鋪展過程中不會損壞纖維長絲。利用這項技術,可將展開的絲束組裝成超薄的UD片材或機織物,并轉換成薄層。
在下一期文章中會詳細介紹這種氣流分絲技術,敬請期待……
原文始發于微信公眾號(艾邦高分子):碳纖維增強樹脂基復合材料的絲束擴展技術(一):背景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