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Counterpoint Research發布了全球制造鏈遷移的報告,指出全球智能硬件制造業致力實現多元化,穩步走強。全球制造產業鏈正平穩自中國轉向全球,越南、印度正在成為制造中心,但很難在短期內取代中國的全球制造地位。
面對全球制造鏈的遷移,供應鏈供應商正擴大生產基地布局,以優化成本和運輸效益。其中,不少中國企業也在致力于多元化海外投資。
?
報告的具體內容如下:
全球制造產業鏈正平穩自中國轉向全球,以規避依賴單一制造基地的風險。作為iPhone的主要制造商,富士康計劃在此后5-10年內將預計30%的產能轉移到印度、越南和巴西。此外,該公司還計劃擴大在歐洲和墨西哥的汽車制造業務。富士康是全球最大的EMS(電子制造服務)供應商,在近期的鄭州工廠業務中斷事件前,該公司在印度和越南已建立了相當高的產能,并不打算進一步擴大其產能。富士康目前面臨的挑戰是如何更好地利用現有產能,平衡成本與風險。
越南和印度正成為智能終端制造中心。越南通過吸引外資在制造業務方面獲益良多。截至2022年9月,越南有21家蘋果公司供應商。盡管越南的勞工成本低于中國,人口結構也比中國年輕,但其人口規模限制了越南制造業的發展。此外,制造商和零部件供應商在一個國家建立制造設施時,也會考慮當地的需求。2021年,越南人口約為9,800萬,低于中國總人口的8%。
印度的人口規模與中國幾乎相同,但出生率更高。因此,許多本地和國際消費電子品牌都將印度視為重要的戰略市場。此外,隨著生產技術的不斷完善和成熟,結合政府出臺的扶持政策,許多智能硬件產品和零部件逐漸在印度本土生產。根據Counterpoint的印度制造研究,2022年第二季度(4月至6月),印度制造的智能手機年同比增長16%,達到4,400多萬部。
大多數供應鏈供應商都承擔著高昂的運營成本,尤其生產線。他們必須考慮市場規模、收入可持續性、當地基礎設施當前階段、當地政策、激勵措施以及外商投資環境。印度很難在短期內取代中國成為制造中心。該市場中的基礎設施、物流、上下游產業鏈都是制約因素。然而,受益于生產關聯激勵計劃(PLI)計劃,多家制造公司擴大在印度的投資,推動該國制造業的發展。印度電信部門將該計劃延長一年,并提供5年內銷售額4%至7%的獎勵方案。該計劃要求中小微企業的最低投資額為1億盧比(12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840萬元),非中小微企業的最低投資額為100億盧比(1.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8.4億元),其中不包括土地和建筑成本。以富士康及和碩為首的中國企業已經在印度投資建設工廠、生產線、相對先進的制造流程,并進行人員培訓。根據Counterpoint的印度制造研究數據顯示,在印度進行投資的頭部消費電子制造商已經覆蓋智能手機、電視、平板電腦、智能手表和TWS耳機等主要產品類別。
蘋果公司今年持續優化和改善產品設計,側重于使生產模塊化,易于維護管理。iPhone14和iPhone14 Plus的生產難度顯著降低,體現了這一方面的努力成果。如今,能更快地從海外工廠進行新產品導入(NPI)。印度工廠現在幾乎可以與中國工廠同時生產iPhone 14。
與此同時,印度尼西亞和巴西等國的本土生產將繼續增長。例如,領先的智能手機和電腦OEM為滿足當地需求已在本土建立工廠,或將本土生產分配給他們的制造合作伙伴,如偉創力、富士康及和碩。對制成品的高額進口關稅是促使本土生產的一個重要因素。不過,隨著需求增長和更高的價值轉移,本土生產能力成為這些OEM的優勢。因地理位置靠近美國,墨西哥將從此趨勢中獲益。智能終端和電動汽車制造業可能成為墨西哥的下一波發展浪潮。
盡管中國擁有更全面的產業鏈,但許多中國制造企業為從當地政策中獲益,正致力于多元化海外投資。華勤技術、聞泰科技和龍旗科技等頭部智能手機ODM廠商已經在印度和東南亞建立工廠。智能可穿戴設備制造商,如歌爾、瑞聲科技、立訊精密、佳禾智能和瀛通通訊,也紛紛在東南亞建立了制造中心,以便與客戶保持更密切聯系。
無論出發點是為了降低風險,利用較低的勞動力成本,還是為從激勵舉措中獲益,全球制造業都將向中國以外地區的多元化穩步推進。
原文始發于微信公眾號(艾邦加工展):一文讀懂全球制造鏈遷移